浙江体育改革进行时 孙光明的改革脚步

  从温州的社会力量办体育,到慈溪引进第三方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从足球改革到黄龙体育中心试点实施“两权分离”;从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到省篮球协会的实体化、市场化运作……一场声势浩大的进一步改革,正在浙江体育领域悄然进行,也深刻影响着这方改革热土的体育发展与进程。
    孙光明,浙江省体育局局长,也是这场深化改革的“总导演”。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动力在哪里?这个话题,让这位浙江体育的“掌门人”一下子来了兴致,“改革,纲举才能目张,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他开门见山地说。
    四年前,孙光明由省委副秘书长出任浙江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很快他发现,浙江体育人朴实、肯干,但创新动能不足,开拓相对欠缺,多是遵循老经验、老传统、老办法谋事办事。浙江体育要想有更大发展,必须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善于创新、突破,体育领域也当如此。”孙光明说。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孙光明认为,政府与职能部门需要的只是做引导、出政策,改革必须是广泛发动、自下而上、上下联动。这几年,他从没有停过调研的脚步,摸底、走访、倾听,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再用改革的精神想办法、找出路,以实际举措有力推进改革、推动进步。
    各级体育社团组织对办赛事、搞活动,以及承接政府公共服务,既表现出极大热情与兴趣,同时也存在制约瓶颈。这个问题,就是孙光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如果把这些组织、骨干用好,就是体育部门的双臂、两翼,能有效壮大体育的队伍、实力。”孙光明提出,应切实解决体育社团如何做到有地、有人、有钱办事的“三有”问题。经过酝酿、谋划,2000多平方米的“浙江省体育协会孵化基地”拔地而起,50多个省级体育协会集体入驻。有了集中的办公场地后,一些协会组织纷纷招兵买马,“有人办公”的问题迎刃而解;又通过设立专项财政经费、以奖代补的方式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省里的顶层设计与示范效应,市、县纷纷上行下效。正如孙光明所期盼的,体育社团组织成了各级体育部门的得力助手。浙江省足球协会推出的“浙超联赛”,举办元年就实现名利双收;浙江省篮球协会,实体化、市场化推进有力,全年承接的赛事多达几十项次,并策划、推出了全省“美丽乡村”篮球系列赛、全省“长青杯”篮球赛等;宁波市篮球协会成了CBA主场的实际“操盘手”;温州羽毛球协会等做到了“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这样的鲜活例子,举不胜举。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对浙江地貌的精要概括。两年前,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浙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8平方米,仅比全国平均多出0.02平方米,老百姓的需求与场地不足之间突出的矛盾让孙光明揪心。为解决这个问题,他率队对一半以上的设区市、至少二三十个县(市、区)进行调研,并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休闲、实施“体育+旅游”工程,建设登山游步道、健身绿道等户外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利用“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章建筑)后的闲置土地,用于体育场地设施改造;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大力推进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鼓励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投资……边调研,边开“处方”,以实现标本兼治。如今,不少改革设想、举措立竿见影,如绍兴市上虞区滨江体育公园是孙光明在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工程”,该区利用曹娥江畔的防洪堤,实施“水利+体育”深度融合,打造成绵延十多公里、敞开式的绿地体育公园,最多时日健身人群两万人次。“我们已与省住建厅、省水利厅进行多轮次沟通与对接,预计年内出台体育设施进公园的实施意见,类似上虞滨江体育公园的好做法、好经验不再是个例,而要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全省推广实施,有效扩大体育场地面积。”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浙江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1.83平方米。
    无论是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建设,还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利用与管理的改革,都不是体育人单打独斗的改革。孙光明风趣地说,推行的这些改革举措是对1.0版本的深化,“浙江早在12年前就在全国第一个提出省级体育‘创强’,120多项严格的考核指标,就包括了体育社团、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个方面。目前推行的改革组合拳,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路径。”
    孙光明期待的“浙江体育改革2.0版本”,是一幅雄伟的蓝图:“到今年年底,确保浙江89个县(市、区)体育创强百分百覆盖。同时,全面启动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相比于1.0版本,这是一次全新的转型与升级,要求更严、标准更高,由此给老百姓带来的体育红利也将更丰厚。”
    孙光明的改革脚步不断向前,他将与浙江体育人共同踏上光荣而艰巨的征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