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那些年的缩影从“小白楼”冰场说起

  1997年,我到当时的国家体委上班后偶尔会听到机关的老人提起“小白楼”,说那是国家体委最初的办公地点,那时还没有体育馆路。这座“小白楼”是指原先坐落在王府井南口东侧的一座三层小楼,具体位置是在东长安街17号,这里是团中央在建国初期设立的“青年服务部”。1949年10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成立后的委员会取代解放前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为新中国体育的领导机构。体育总会是由团中央发起组建的,团中央书记冯文彬成为第一任主任,团中央秘书长荣高棠担任副主任兼秘书长。新成立的体育总会筹委会的办公地点就是在这座“小白楼”里。1951年,这座“小白楼”经勘察属于危房,筹委会搬迁到未英胡同33号的一座四合院办公,争取到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很多决策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做出的。1952年11月,“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中央体委,1954年改称为国家体委、1998年改称为国家体育总局)成立,这座小四合院就不够用了,于是在1953年又搬迁到王府井大街北段的八面槽9号办公,1954年底,位于天坛东轴线的体育馆路的国家体委东楼建成,国家体委从八面槽搬迁到体育馆路。1955年又建成了西办公楼,我刚到国家体委的时候,就是在西办公楼。
    再回到“小白楼”。既然这里是青年服务部和体育总会筹委会的办公地点,自然要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但当时的条件实在太简陋,楼里没有地方搞运动,只好从门外想办法。曾经作为1950年北京市第一届运动会指导员的赫鲁写过一篇《“小白楼”体育活动忆话》,文中指出“小白楼”最先是由新中国体育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黄中先生最先叫出来的,文章回忆了当时举办体育活动的情景,其中有一段关于工作人员搞滑冰场的描述:
    那年冬季,青年服务部在门外宽敞地带搭了一座滑冰棚,约莫比篮球场大一些,是用芦席搭成的,每天夜间泼水,早上成冰场。开放期间,滑冰棚真是热闹非凡:飘若惊鸿,宛若游龙,玩的人忘了累;指手画脚,说长道短,看的人忘了冷,好一派寒冬中的春景。因为是芦席搭的,进出口越撕越大,衣物处拖垮了边棚,顶上也出现“自动空调”。但自始至终,秩序较好,事故不多,来的有劲,去的有兴。那时的人们说:“没想到共产党政府这样重视体育娱乐”。
    这块小小的冰场,是新中国成立后因陋就简办体育的小小缩影。
    因陋就简办体育还体现在滑冰器材方面。建国初期,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成为全国上下的行动,体育方面准备在学校中推行创始于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31年前苏联开始实行劳卫制,这一体育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各种体育锻炼的标准覆盖10至60岁的全苏公民,以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前苏联劳卫制中有体操、田径、滑冰、游泳、球类等运动项目,由于苏联特殊的地理环境,滑冰是劳卫制标准必须达标的项目。1950年北京市体育分会在研究如何在北京中学生当中推行劳卫制的时候认为也应该保留滑冰项目,以使学生感到有趣。可是,建国初期没多少中学生能够买得起冰鞋,于是北京市体育分会设计出了一种简易滑冰板,这种滑冰板就是在两块木板上各钉上两根粗铁条代替冰刀,运动时把木板绑在鞋底上,简易的冰鞋就算做成了。
    说到这里多说几句劳卫制。北京市第四中学是第一个试行劳卫制的学校,1951年新学期开始,该校开始“慎重试行”劳卫制。1951年暑假,北京体育分会和青年团市委研究和根据前苏联劳卫制的基本精神与全市学校的具体情况,并接受了在重点学校试行劳卫制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暑期体育锻炼标准”。这一年冬季,又推出了“冬季体育锻炼标准”,“滑冰或滑冰车”被列为测验项目,并指出要获得冬季体育锻炼及格或优秀奖章,必须达到所规定的及格级或优秀级全部项目标准,这就意味着必须参加冰上运动。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肯定了“体育锻炼标准”制度的优点和价值,正式把它列为贯彻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方针的具体办法之一。
    1954年5月4日,位于八面槽的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使用“劳卫制”的名称,颁布了《关于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暂行项目标准、预备级暂行条例的通告》,指出“劳卫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制度的基础,其目的是培养人们成为健康的、勇敢的、乐观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该通告发出后,在全国大中学校和一些单位掀起了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潮,获得劳卫制证书和证章成为每个青年值得骄傲的事情。
    劳卫制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其项目设置分为必测与选测两种,由于南方地区不适合开展冰上运动项目,因此滑冰并不是必测项目,但是从一开始就是选测项目之一。例如500米滑冰和3000米滑冰都是劳卫制一级的选测项目,同时考虑到器材的差异,将500米滑冰按照跑刀和普通刀分成两个标准。
    建国初期,国内没有一家像样的冰刀生产企业,国内的冰刀大多是从国外购置的,冰刀相对高昂的价格成为推广滑冰运动很大的障碍。国家体委成立后,为改变没有国产冰刀的状况,贺龙主任曾指示要尽快研制出国产冰刀。位于齐齐哈尔的黑龙江五金厂研制的“黑龙”牌冰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54年该厂开始生产普及性冰刀,款式则是借鉴了德国和前苏联列宁格勒式冰刀,刚开始生产的冰刀能够达到可以参加万米竞赛的水平就很不容易了。1956年,该厂召开了各地用户座谈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借鉴了挪威赛刀的规格款式,刀刃采用了优质合金材料和碳素钢材,生产的冰刀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还研发了高级比赛冰刀和冰球刀。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体育工作者就是这样从艰苦的环境中起步,边学习、边实践,一步步迈向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