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龄球圈的各种角色转换 “潘姐”很忙

  在保龄球圈,潘静是出了名的好人缘。

  初识潘静,是在今年4月。中国职业保龄球巡回赛成都站、中国成都保龄球公开赛、全国男子保龄球锦标赛南方赛区——3项赛事连续在成都举办,创造了中国保龄球历史上最大参赛规模、比赛天数、赛事密度的国内赛事集合。而作为赛事编排长的潘静每天都是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在场馆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只能吃个水果充饥……

  潘静过去在多个城市经营过保龄球馆,也曾是一名保龄球选手,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过名次。但因为小时候练体操留下病根,造成她腰椎错位和腰肌劳损,医生不让她再打球,所以从1996年起,潘静开始做起了保龄球裁判工作。“看别人打球,我也会手痒,但实在是身体不允许了。”

  对于保龄球运动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兴盛到2000年之后出现的滑坡,潘静认为北京和其他城市的情况不尽相同。“北京主要是2003年愈演愈烈的非典疫情,给了保龄球行业一记重创。而在其他城市,保龄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场馆数量增长过快,与消费人群数量严重不匹配,导致各场馆为争抢客源而恶意竞争。”潘静说。

  对于目前的保龄球行业,潘静认为从事保龄球运动的群体存在年龄断层,70%都是40岁以上的人。“所以,后备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而对于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保龄球运动,潘静说:“建立一个积分体系,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激励。”

  最近几年随着保龄球运动的发展,每年大大小小的赛事越来越多,潘静也越来越忙,奔波在各地的保龄球赛场。

  无论是打球、经营球馆还是如今的裁判工作,角色在转换,潘静却从未离开过保龄球圈。每有保龄球比赛,潘静早早就开始忙碌,从球员的报名、报到,到赛程编排以及赛事期间球检、技术会、录入成绩等诸多环节,而且赛事期间根据每轮比赛的情况或者项目的不同,她需要及时对赛程赛道进行调整和安排,工作量大而繁琐。“虽然累,但也很开心,因为大家在这个圈子里10多年,甚至20多年,关系都处得非常好。”圈子里的人都尊称潘静为“潘姐”,比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无论年长的还是年少的,见面喊声“潘姐”……这份情谊,让潘静感动且珍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