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足球多举措促发展 青训闪耀绿茵场
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上海足球史无前例取得了“大满贯”,在全运会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足球缘何实现“大四喜”?四支队伍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于其他各省市开展足球青训有哪些借鉴之处?又会给中国足球的未来带来何种启示?
高光时刻 闪耀绿茵场
时间拉回到8月3日晚,天津团泊足球场上正进行着男足18岁以下年龄组的决赛,“上海是冠军!根宝,模子!”看台上的上海球迷沸腾了。作为一手组建这支球队的灵魂,73岁的徐根宝此时并没有在替补席边,他选择安静地坐在主席台上,两眼紧盯着那粒来回滚动的皮球。
多次进攻无果后,徐根宝在第28分钟时远程施令,用来自上港的17号刘国博换下中场球员苏逸昊。效果立竿见影,这位擅长突破的悍将上场5分钟便捅射得分,打破场上僵局。第66分钟,上海中场核心徐皓阳轻松将球送入网底,锁定胜局。领奖台前,球员们把所有金牌挂在了徐根宝脖子上,“不重!不重!”年过七旬的老者开怀大笑。
徐根宝率领的上海U18男足力压群雄获得冠军,为上海足球随后的“大丰收”奠定了基调。8月18日天津下起了雨,不过,这并不影响上海U18女足圆梦。凭借闫颖颖在56分钟一脚低射打进的全场唯一进球,上海以1比0战胜劲敌广东队。时隔16年后,上海铿锵玫瑰再次站上全运会最高领奖台。至此,上海包揽U18年龄段男女冠军。颁奖仪式上,所有队员做了跟男足相同的事情,都将金牌挂在主教练黄坚雄的脖子上。
也许是U18玫瑰们的夺冠刺激了上海另一群玫瑰。全运会女足成年组决赛9月6日晚在天津城建大学体育场上演,从哨子响起的那一刻,姑娘们就开启了进攻模式。最终,上海队以5比1大胜东道主天津队。赛后,女足姑娘们在颁奖典礼之后同样把所有金牌挂在了主教练水庆霞的脖子上。
眼看着足球项目中的三个冠军奖杯到手,最后亮相的上海男足U20有些坐不住了。全运会足球U20组争夺战9月7日晚在天津团泊足球场打响,原本有机会在90分钟内结束战斗的上海队,却在上半场44分钟时错失全场最佳破门机会。来到残酷的点球大战环节,上海队顶住压力以5比3力克浙江队,实现了全运会男足U20三连冠。
多举措促发展 首推E级教练员培训
尽管上海四种培养路径不同,但深究四支队伍成功的细节,我们就会发现共性——优秀教练的挖掘与培养。上海足球的成功,得益于一批实干的足球人。男足的徐根宝、成耀东,女足的马良行、水庆霞、黄坚雄,他们不仅有非常辉煌的职业经历、过硬的技术业务,同时也拥有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
为鼓励更多优秀足球教练投身青训,2015年2月,“上海市足协E级教练员培训班”出炉,首批五位讲师由拥有中国足协C级教练证书的教练担任。
这项针对足球“草根”教练的培训计划,不设任何门槛,只要确保自己业余时间充裕与具有奉献精神即可。截至目前,足球E级教练员培训班已经成功举办了31期,培训人次达到839人。
建立表彰机制
埋头苦干投身于青训,需要勇气和精神,他们大多服务在基层,默默耕耘多年。为表彰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培养和输送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这些教练员,2016年1月举行了首届“上海市青少年足球最佳教练”颁奖典礼。入选的最佳教练员由各区体育部门初审推荐,主办方组织评委会进行复评和终评,评审标准包含了政治素质、资格要求、人才输送、带队成绩、训练管理与创新等共5个方面。
方伦瑜、归志华、钱惠等10位基层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成为首批获奖者。活动现场播放了每位获奖教练视频,真实记录下他们扎根基层的身影,令不少人潸然泪下。这样的创新举措不仅完善了上海市足球教练员的奖励制度,也让全心全意为青少年足球作出贡献的教练获得满满幸福感、收获感。
精英培训基地 发挥示范作用
作为全国足球重镇的上海,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传统的体制模式外,社会化力量办训是极为有效的补充。在职能部门积极引导下,上海2015年8月正式公布了首批10家“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这其中既有体制内的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也有根宝足球训练基地、幸运星足球俱乐部等社会办训力量,还有普陀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杨浦区少体校等一批足球传统强区的梯队。
通过调动、整合资源,达到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叠加效应。截至目前,上海已有35家具备资质的足球青训俱乐部,发挥“示范作用”。
四种模式齐头并进
四个足球项目,上海用了四种不同的办训模式。获得“全满贯”成绩,彰显了上海足球扎实的青训基础和人才梯队建设,也证明上海男女足在青训、足球专业培训机构,特别是青训教练方面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U18男足是依托专业足球青训基地,由老帅徐根宝率队出征。谈及徐根宝,很多人对于他扎根崇明岛上的故事耳熟能详。从2000年开始,“实干家”徐根宝踏上了这片远离尘嚣的净土,成立了民营性质的专业足球训练基地。此次的上海U18男足就是以根宝基地1999/2000年龄段球员为班底,他麾下的弟子继2009年山东全运男足甲组、2013年辽宁男足U20夺冠后,连续第三次称霸全运会。
U18女足是体教结合的代表,由小学、初中到高中衔接紧密的“一条龙”培养打造。普陀女足,一直是上海女足的金字招牌。早在1993年,普陀区就率先发力开始了探索女足人才后备培养之路,形成了“龙尾”金沙江路小学、“龙腰”梅陇中学、“龙首”曹杨二中的升学路,有效避免人才流失。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学校,是“一条龙”模式成功的基石。据统计,2010年至2016年期间,普陀女足有80余名运动员被输送到上一级训练单位,10人输送至上海女足一线队,12人次入选女足国家队。近年来,“一条龙”路径的梯队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据悉,上海全运会这四支球队,普陀区总计输送了87名球员;上海U18女足夺冠的队伍中,普陀区输送的队员达到11名;上海成年女足决赛首发上场的队员中有7名来自普陀。
成年女足遵循了传统体工队形式,是体制的产物。上海成年女足一直在走职业化的道路,不过道阻且长,仍处于初级阶段,加上缺乏球迷关注导致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全运会的备战主要依靠体制力量。但为了备战全运会,过去两三年上海女足在联赛中一直靠本土球员作战,给年轻球员更多锻炼机会。
U20男足则托管给职业俱乐部,由上港俱乐部青年梯队组成。事实上,上海U20男足中的大部分球员都出自幸运星青少年足球俱乐部。2006年,身为“足球粉丝”的易文兵与前申花名将张勇等人成立了这家青训俱乐部,开始招收小球员,由此才有了上海U20男足在全运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