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情怀一生难舍 妙手仁心一身正气

  近60年的运动医疗生涯,体育情怀让他一生难舍。86岁时仍有人登门问诊,他是原国家体育总局医务室离退休干部、体育骨科专家张云卿。
  刊登于本报2008年1月14日的《当年投身体育六十余载 如今八十寿诞仍可悬壶》一文,曾让张云卿的故事引起强烈反响。如今这位即将90岁高龄的老人已处在病危状态,他的儿子张佩山委托本报记者帮助老人完成心愿:通过《中国体育报》的平台,向大家告别。
  “一定要保存好报纸!这么好地总结了我的一生。”张佩山告诉记者,在2008年80大寿时刊登于本报的文章,父亲一直引以为傲,并心存感激。
  张云卿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体育。在国家体育总局医务室,他先后担任体操、举重、田径、男排以及乒乓球等项目的队医,著名运动员张健(体操)、郑凤荣(田径)、马文广(举重)、汪嘉伟(男排)等,都曾是他负责治疗的对象。在体育事业刚起步时期,运动队队医的配备完全无法跟现在相比,张云卿一个人几乎要盯一个队。“父亲每天一早就骑车到天坛运动员公寓为队员检查身体,不到6点便就位了,直到晚上9点半给队员治疗完,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有时刮风下雨,干脆就住在了附近的临时宿舍。”
  多年前,张云卿在国内举办的田径国际邀请赛上为前苏联三级跳世界冠军选手治疗的照片,曾在东单街头悬挂。“父亲从来不爱照相,但在拿着总局给他颁发的‘体育工作贡献章’时,他笑得特别开心。”这位兢兢业业为中国体育奉献一生的老人,在总局相关部门的关怀下得以安享晚年。“四箱牛奶、两箱苹果,还有食用油、矿泉水、纸巾等,总局给老干部的福利非常到位。”以前张云卿还能自己骑车去领,但从四五年前开始,只能张佩山代领了。
  其实张云卿的体育情怀,早在成为运动医疗专家之前就已埋下了种子。在从医前,他曾是狂热的摔跤爱好者,年少时曾在北京天桥摔跤场帮助中国式摔跤高手宝三师父“围场子”,徒弟刘玉森还曾获得过全国冠军。“父亲爱钻研,喜欢做的事肯花时间去研究,多次转行也都能把专业做好。”
  对体育的热爱,张云卿也全部倾注在了对子女的培养上,3个儿子都投身了体育界:张佩文从1980年开始担任体操队队医,2005年曾担任中国体操队领队;张佩林在运动员公寓某部门担任经理,负责运动员的后勤保障;张佩山自2004年起担任八一体操队大队长,直至今年退休,大校军衔。
  在张佩山眼中,父亲张云卿就是普通人。张佩山在10岁时,就到八一队学体操,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张云卿必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抓紧时间为儿子治疗运动损伤,另一个是“长谈”。“谈的多了以后,我真是烦了,回家肯定是想玩,但他每次都说‘我来叮嘱你几句’,不知不觉就变成了长谈。说的都是训练要刻苦、注意防伤防病、一定要尊敬教练、好好和队友相处,虽然有段时间有抵触,但久而久之对我影响非常大。”虽然因腰部压缩性骨折,张佩山的最好成绩只有全国冠军,但张云卿没有对儿子失望。“他知道我尽力了。我遇到的最好的教练就是我的父亲,他给我的是父爱如山的支持,永远没有顾虑和恐惧,从来没打骂过一次,我们都淘气,可他脾气太好了。”
  一生与人为善,是对张云卿最好的总结。张云卿最擅长跌打损伤治疗,除了给体育国手们诊治,还给周边老百姓看病,使他真正出了名。“我们家就没有在吃饭时没人来看病的时候,这是我小时候最深刻的印象。那时住平房,院子里永远站着人,父亲就看不得自己吃饭让病人等,所以一来人就放下碗筷去看病。”
  “父母是儿女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让张佩山深有体会。“这个体育世家,因为父亲才有了我们如今的成绩,一家子都没离开这个圈子。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多年对家父在工作中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总局训练局老干部处对他退休后的关心照顾。家父一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这是他追求的方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