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就像一条银丝带环绕着这座城市
人们过去习惯将北京称之为“北京城”,是和北京拥有高耸的城墙有直接关系。城墙显示出先人对于围墙式建筑的心理膜拜,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安全屏障,更是一座城市繁荣与显赫的标志。老北京城墙主体部分是以元大都为基础建立的,到明朝形成了包括内城和外城的类似“日”字型的城垣。城墙上建有城门,北京城的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内九”就是指内城的九座城门:前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和崇文门,“外七”就是外城的东便门、永定门、西便门等七座城门。外城又称为南城,东西长度比内城更宽一些,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描述的就是发生在南城的故事。“皇城四”就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这四座城门了。护城河是城墙的好搭档,“城池”一词原意指的就是城墙和护城河。护城河让巍峨的城墙有了灵气,“清浅的护城河水,浮着几只白鸭,把脚洗得鲜黄在水面上照出一圈一圈的金光”(老舍:《老张的哲学》)。到了冬天,护城河水凝结成冰,长长的护城河就像一条银丝带环绕着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
护城河的冰面在冬天是一条价格低廉但快捷的运输线,冰床是运输线上的“公共汽车”。冰床以木条做成,底部安装有铁条以减少和冰面的摩擦。冰床上面铺上一块毯子,乘客便坐在毯子上。1895年英国《画报》(The Graphic)刊发了一张题为《北京护城河上的冰床和滑冰者》(Omnibus sledges and skaters on pekin city moat)的图画,生动描述了清末北京崇文门附近的护城河冰面上的场景。
快来看看吧。这里冰床穿梭,好不热闹!拉冰床的人在鞋上裹上一层皮子,拉动坐了四个人的冰床似乎毫不费力,当冰床飞速滑行的时候,他也会跳上去歇一会儿,用脚不时地擦着冰面以提高速度,当速度慢慢降下了以后,就跳下来再拉上一会儿。坐冰床的人有的双腿垂在床边,有的一条腿盘坐在床上,尽情享受着冰河上的美景,有个老汉拿着长长的烟袋,时不时悠闲地嘬上一口,一条小狗也来凑热闹,撒欢儿地跑在最前面。岸边的两位应该是父子吧,正在等着搭乘这可爱的交通工具,可是冰床上都已经客满喽,看来得等上一阵子了。最惬意的要算滑冰的人了,瞧瞧身穿长袍双手交叉在胸前的这位和甩起辫子穿着皮坎肩的那位,是何等逍遥快活。这两位都穿着带有冰刀的冰鞋,不要以为冰刀是西方人的发明,其实在中国很早就有了。清代文献《燕京岁时记》里就有“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能暂止”的记载。也许有人要问,坐冰床的时候遇到了城门或者不能穿行的桥洞怎么办?作者给出了注解:“他会将冰床扛在背上,乘客跟着他走到下一处冰面。”
这幅画的作者弗兰克·戴德生于1851年,1885年到《画报》工作,他是一位活跃的插图家,很快便成为这里的顶梁柱。戴德没有来过北京,《画报》称这幅画得到了托马斯·查尔德的支持,托马斯·查尔德就是在北京生活了很久并拍摄了很多照片的摄影师,这幅画的背景就是查尔德自西往东拍摄的崇文门和护城河的照片。
人们习惯将这条近似“日”字型的护城河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前三门护城河、东护城河、北护城河、西护城河和南护城河,统称为外护城河。除了这条护城河,紫禁城周围还有一条长约3.5公里的护城河,人们称其为“筒子河”,也被称为内护城河。这里以前是皇家禁地,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冬天开放供人们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