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平昌过春节:多学一点贡献就多一点
大年三十,袁广珍笑盈盈地给韩国同事分发糖果……
“韩国人也过春节,但气氛不像国内那么热烈。我是从中国来的,也想让韩国同事们沾沾中国年的喜气。”袁广珍说。
这里是平昌,第23届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赛场江陵速滑馆。袁广珍是江陵速滑馆核心工作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被北京冬奥组委会派遣来平昌学习的顶岗实习生,工作内容是场馆管理经理助理。
一个月前,袁广珍和同样来自北京奥组委的40余名工作人员来到平昌,被分派到不同部门的不同岗位。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副部长,袁广珍的“实习地”是江陵速滑馆。
“作为顶岗实习生,平昌方面不会给我们安排具体工作,主要任务就是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心感受,关注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可能给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提供帮助。”袁广珍说。
“来之前做了很多书面和案头工作,但只有深入工作第一线,才发现纸上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完全是两码事。以速度滑冰项目第一个比赛日为例,由于没有做好观众的引导工作,大批观众都聚集在前院,公共卫生间、售卖亭排起了长龙,而后院则没有多少人流。这在赛前应对方案中没有体现,当天工作团队不得不增加人力做人工疏导,影响了工作效率,但有了当天的经验后,这个问题在第二个比赛日就解决了。”
让袁广珍印象深刻的是2月14日。当天平昌多地都刮起了大风,不少临时搭建的建筑物都受到了影响,江陵速滑馆外的媒体工作间也暂时停止了使用。“我能看出来,这里的工作团队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很紧张的,毕竟没有做这方面的预案,好在用了不长时间,媒体工作间就能重新使用了。”袁广珍说。
袁广珍说,江陵速滑馆的150人核心团队,只有20人左右有专业的运动会、场馆组织、运行经验,也就是所谓的专业人士,大部分人员都是临时雇员,而且很年轻。“工作中,这里的工作团队也会暴露不少问题,但年轻的他们体现了韩国人特有的韧劲和战斗力,永远不会松懈,永远不会放弃,这也是北京冬奥组委应该学习的。”
由于有过加拿大留学经历,在工作期间,袁广珍和负责江陵速滑馆冰面设计、制作的加拿大团队建立了联系。“对于一座速滑场馆来说,关键的就是冰面,冰的温度、空气的湿度以及冰面的成分等,这些都是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得益于在加拿大学习、生活的经历,我得到了这支长期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制冰的工作团队的信任,拿到了第一手数据、信息,我会把这些信息带回去。”
从1月抵达平昌到3月平昌冬残奥会结束,袁广珍将在韩国工作、学习近3个月。“肯定辛苦,比如不能在国内过年,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到租住的民居,在场馆里也不能看中国运动员比赛。既然被赋予了光荣艰巨的任务,就一定要把任务完成好,多学一点,就能为北京冬奥会多作一点贡献、增添一点成功举办的砝码。”袁广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