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体育局黄小铭——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黄小铭,自1982年1月进入原宜昌地区体校任教练员,从基层教练员到体校副校长,从竞技体育科科长到分管领导,36年来,他在竞技体育这条路上数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因地制宜创新特色。创新布局,引导创建“一县一品”工作,采取突出重点、培养精品,引导各地开展特色项目业余训练,全市13个县市区的业余训练“一县一品”战略成效突出。宜昌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摸索体育、教育、团委三部门联合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采用送“体”上门的方式,让“项目进校园、教练进课堂”,加大对运动员的培养力度,挖掘富有潜质的优秀苗子。
立足项目协调布局。宜昌将各级体校作为全市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主阵地。抓市体校建设,改善办学环境,提高办学水平,连续三个周期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抓县市区少儿体校建设,按照“五有”标准建设。抓俱乐部、传校建设,建立选材网络,为梯队建设提供支撑。坚持项目建设协调发展。
保障投入绿色发展。打造后备人才培养的绿色环境。“十二五”以来市体育局坚持将体彩公益金20%以上用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每年体校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经费800万元。树立后备人才培养绿色发展观。2012年宜昌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按照新修订完善的《宜昌市体育争光奖励办法》,市政府发放奖金达500万元。
社会参与开放联合。以三大球为突破口,坚持开放办队模式。坚持项目开放式建队,将重点学校纳入人才新阵地建设方向,由各学校负责日常训练和参赛,市体育局提供后勤保障,“市队校办”的格局形成。从2015年开始实施《“振兴三大球”(青少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宜昌市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多元供给共享共赢。宜昌市不断健全竞赛监管办法,办赛体制市场化,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吸纳社会参与。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保障服务,强化政策落实、资金扶持、师资培训、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其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群聚效应。
“十二五”以来,宜昌竞技体育硕果累累。伦敦奥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里约奥运会获得1银1铜,创造了连续四届奥运会有宜昌选手,连续三届获得奖牌的历史;仁川亚运会上获得4金1铜;第十二届全运会上获得4金3银2铜,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得3金3银3铜,创造了宜昌籍运动员参赛全运会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成绩最好的历史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