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延庆区召开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迷你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延庆区小海陀山下的姚家营中心小学召开。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奥运盛会似乎离他们很远。其实早在举办北京奥运会前就有人提出,2008年以后奥林匹克教育还有继续的意义吗?然而随着冬奥会“北京周期”的到来,这个问题又再一次摆在了青少年面前。
此次论坛虽然“迷你”,但是与会大咖却不少。出席论坛的包括国际奥委会学术专家包苏珊,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任海,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学者裴东光领衔的高校专家团队,以世界地壶球联合会会长李石桩教授为首的国内旱地冰雪项目发起者,和羊坊店中心小学校长张卫东等中小学校长。运动员代表,巴塞罗那残奥会铁饼冠军刘玉坤,和国际田联马拉松六大满贯获得者王春元一同参加了论坛。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队长周晨光是本次活动的发起者,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他深感奥林匹克运动给中国体育教育带来的巨大改变。他介绍说:“尽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十年,但奥林匹克遗产依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体育。”裴东光对此深有同感,“只体不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他希望这句话能成为一种共识。裴东光说:“我也是体育老师出身,当时体育老师的状态是‘一把尺子一块表,一把哨子吹到老’,时间长了也会让我们感到麻木。因此奥林匹克教育首先丰富了体育老师的知识,也实现了体育老师的价值。”同时,任海也认为,教育的前十二年至关重要,小学是教育的根本,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起点,要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将体育运动生活化。
尽管姚家营中心小学处于群山之中,但仅从围墙上的冬奥项目介绍就能看出这里的奥林匹克氛围之浓厚。除了随处可见的奥林匹克宣传外,姚家营中心小学还将冬奥元素与学校教育结合,设计五环币、奖牌、小雪花评价手册、贴纸等丰富课余生活。
此外,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引导学生使用各类豆子制作奥运工艺品,创造性地开发出“豆塑冬奥”。作为冬奥教育的实践者,参会专家对姚家营中心小学的奥林匹克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如果不是因为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在小海坨山举行,这所小学是偏僻的、无人问津的、只有60名学生的村落小学。但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古希腊文明与中国质朴文化的交汇,仿佛进行了一场时间与空间的穿越。”任海说。
姚家营中心小学的旱地冰球和地壶球体育课也让包苏珊大开眼界,在亲自下场参与后,她表示旱地化冰雪项目的创意给她带来很大震撼。未来除了要通过旱地项目这种途径促进国内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还要在国际上进行普及。
这场只有60名学生参与的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在轻松愉悦地体验中落下帷幕。任海评价说:“这个活动很简单,非常的生活化,奥林匹克教育不能像过去只是一个知识性地传播,而是一定要深入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