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体育运动学校读训并重 全面发展

    青海省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是“青海省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与2005年成立的青海省体育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学校坐落于多巴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院内,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现有学生500余人。学校分为初级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部分,教学及学籍纳入西宁市教育局和青海省教育厅统一管理。体育训练项目共开设有12个大项,16个小项,21支队(组)。学校经过60年的发展,教学、训练及生活设施日趋完善,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实行“三集中”模式的体育学校。
    2017年,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竞走)单项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中长跑)单项基地”“全国射箭项目重点体校”,以及“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从1993年至今,学校先后向国家队、八一队、省体工一、二大队及省内外各大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达1000多人。先后培养输送了切阳什姐、曹茉婕、任龙云、苏伟、马海军、纪晓晶、李文秀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金牌700余枚。
    学校坚持“读训并重,全面发展”,在不断加强运动员训练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文化教学初中部严格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设置课程,中专部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设置课程,认真组织教学。近三年,升入省内外体育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学生共计149人,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
    学校着眼长远发展,突出高原耐力项目特色优势,将原有的竞走、中长跑项目进行科学调整,在校内产生竞争。2018年在国际田联竞走团体世界锦标赛上,在校运动员李文秀为我国夺得女子10公里团体冠军,成功入选国家竞走队,开创了学校的竞技体育历史。
    学校坚持全方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项目发展特点,将国际式摔跤队划分为自由式、古典式摔跤队,同时专门成立女子摔跤队;积极推动足球项目改革发展,将优秀青少年足球苗子纳入到全省单年龄段U系列队伍,建立后备人才体系;对接冰雪项目,落实跨界跨项跨季选材工作,在校学生东智多杰、朱晓宇、马伟通过跨界跨项选材分别入选国家越野滑雪青年队、国家攀岩集训队和国家高山越野滑雪集训队;学校还计划于2018年10月前,通过协议注册、选拔共建、联合组队等方式建立冰雪项目运动队,力争打造国内领先的优势项目,在2020年全国运动会冬季项目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突破。
    学校结合体育教育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倡导“读训并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广泛吸纳全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优化教学,加强管理,畅通出口,为青海省体育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为青海向体育强省转变,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了应有贡献。(转自8月29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