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进行改革创新 发展初见成效

  在刚结束的第18届亚运会上,南京体育学院共获得女子佩剑个人钱佳睿,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沈铎,4×100米男女混合泳接力史婧琳、张雨霏,女子200米蝶泳张雨霏,男子羽毛球团体石宇奇,女子重剑团体许诚子,男子体操团体孙炜,花样游泳集体项目呙俐、梁馨枰等10位冠军8枚金牌。另外还收获7枚银牌和5枚铜牌。
    据了解,该校共有22名运动员(其中一名也是在校大学生)入选亚运代表团,20人获得奖牌,获奖率近91%,其参赛成绩,特别是所获得的金牌数在全国所有的体育学院中遥遥领先,从而使该校继前不久诞生了第100位世界冠军后,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什么原因能够让南京体育学院连创佳绩,辉煌不断?记者近日走访了南京体育学院,一探究竟。

坚持集约化发展
形成两院一校竞体管理新格局

    众所周知,南京体育学院是一所集高等教育、竞技体育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省属高等院校。建校以来,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共同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正如南京体育学院校长杨国庆所言,“南京体育学院在本届亚运会上能有这样突出的表现,得益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自身独特‘南体’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对体育院校办优秀运动队特色发展之路的不懈探索坚持。”
    天津全运会上南京体育学院表现不俗,校领导在全运会结束后继续对“南体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对“三位一体”进行了深层次融合。
    从竞技层面上来看,学校坚持“三位一体”改革的主导方向做特色文章。具体来看就是坚持集约化发展,取消了原来的体操、游泳、击剑自行车、羽毛球和网球五个竞技体育系,成立了竞技训练学院,恢复了江苏省少体校训练管理职能,从而形成了“两院一校”的新格局,即中国网球学院、竞技训练学院和江苏省少体校。这种管理体制上的调整,其改革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
    这种改变不仅顺应了国家竞技体育的改革趋势,同时也转变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从前,每个系只对应着各自的项目中心,没有自己的管理职能,最多只是上情下达。成立学院后,其管理职能可以更好地服务和管理运动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此外,为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原来的条线管理,训练一条龙,其弊端是从头管到尾,由于运动队有金牌的压力,导致大量的精力放在一线队伍身上,不能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模式,导致后备人才断层。改革后实行条块结合管理,省少体校恢复了训练管理职能,使得后备人才队伍有了归属感,从而大大提高了训练水平。

深层次内涵融合
成立科学训练研究中心

    天津全运会后,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科学训练研究中心,其目的就是使其成为教学和训练的中间桥梁,成为体育研究和创新的平台。简而言之,就是把训练场变成实验室,把各种科学研究加入到训练当中。它的成立,也从科研层面上弥补了江苏省体科所搬离体院的不足,同时把“为运动队科技攻关和创新研究的功能”更好地合二为一。
    目前,南京体育学院共有11个竞技体育项目,分别是击剑、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蹦床、艺术体操、技巧、游泳、花样游泳和跳水。据了解,科学训练中心成立后,这11个项目即将成立攻关和创新团队,团队由教学和训练的相关人员组成,一些在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的教授和博士也加入其中。
    不难想象,科学训练中心成立后,不仅能提高运动队科学训练的水平,而且可以把竞技体育的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同时也可以把训练场变成实验室。据介绍,目前南京体育学院已在击剑、羽毛球和网球项目上试点,并承接了击剑和羽毛球两个国家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经启动中。可以说,南京体育学院已在这种集训练、医疗和科技保障一体化的科学训练模式上先行一步,而这正是世界竞技体育训练的发展趋势。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教学工作根基所在

    “‘南体’模式既不同于一般省级训练基地的常规发展模式,也有别于普通高校办优秀运动队的运行机制,而是独辟蹊径、成功走出了一条体育院校办优秀运动队的竞技体育发展新路,这对我国竞技体育转型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杨国庆说。
    从育人的层面上来说,竞技体育的改革方向应当是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而体育学院承接高水平运动队无疑很好地解决了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难题。可以说,“南体模式”的成功运行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借鉴模式。
    据了解,南京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调整后,经过近一年的运行,一处(训练处)两院一校的竞技体育管理格局目前基本通畅。与此同时,所有教练员实行全员竞聘制,极大地调动了教练员的积极性,也大大促进了运动队训练质量的提高。“南体模式”创新后,目前的11个项目也将成为出人才出经验出成果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训练平台。(转自9月3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