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力前行共谋合力探索运动员职业发展道路
“2014年以来我国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体育产业亟待补强人才短板。在大体育产业生态圈中,企业生存发展需要各类人才,而运动员作为体育领域中独有并稀缺的价值资源刚好可以满足生态圈中各类型企业对专业人群追逐的要求。”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教授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优秀运动员职业发展论坛上为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出谋划策。
“未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将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关键节点、四个重点人群’的发展思路,即以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为中心,立足‘体育+’和‘互联网+’两个重点,因此,体育产业发展要抓住体育场馆、新兴体育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个关键节点,激活青少年、女性、中产阶级先锋人群和60-70岁的健康养老人群四个重点消费群体。运动员在体育产业的大潮中一定要找出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被多种声音诱惑,无论在就业还是创业过程中都保持清醒头脑。”鲍明晓建议道。
政府部门:转变理念 探索多元就业服务模式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不断转变理念,加强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运动员在文化水平和竞技技能两方面同时发展,在打造双职业发展理念方面做出大量努力。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匡乐华介绍道:“面向在役运动员,人力中心近年来持续为国家队精英运动员送课;面向退役运动员,人力中心不断丰富运动员职业辅导课程体系,创新职业辅导方式。通过政策指导、自己举办、委托举办、项目扶持等方式开办运动员职业辅导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初步培育和确立了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教练、运动防护人员、机器人飞控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等20多个适合运动员的转型培训项目,同时加强对慕课平台课程建设与使用管理,不断与时俱进。”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副司长杨新利表示,做好运动员职业发展,实现运动员专业技能的再开发,助力运动员“赛场精彩”之后的“职场出彩”,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在工作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多元就业服务模式的探索,联合多机构,多部门,多领域,放宽眼界,提高就业服务转化效率,畅通运动员进出口机制,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帮助退役运动员走向社会,也践行了总局提出的“开放办体育”的工作理念。
机构企业:搭建平台 融合市场发展需求
运动员的职业发展离不开进入社会的实习实践。据了解,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运动员特长,积极同企业对接,开展订单式培训,打通运动员就业通道;结合运动员需求,同培训机构合作,帮助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证;结合国家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帮助运动员在体育小镇中就业实习,为体育小镇的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储备,为运动员就业探索新途径。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关注运动员职业发展领域,为运动员实习实践、融入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机会和平台。
2018年,新浪体育在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支持下,发起了第二期运动员职场训练营,招募运动员开展实习实践。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乔乔说:“退役运动员最关键的是‘转变’二字。我们的职场训练营以退役运动员自动自愿转变为基础,以新浪体育作为平台,在这个职业平台上通过课堂培训、导师辅导、任务和项目实战、定期轮岗和阶段性考核等方式,集中快速掌握在职场工作中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最终帮助运动员实现转型成为职场人的目标。”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才需求,运动员个人对职业的规划和愿景,促使企业和个人一起投入、实践、提升,达到的是一个多赢的局面。2015年我们第一期学员共招募了15人,学员通过培训,选择了相关体育公司、培训教练、自主创业等途径就业。相信今年我们的第二期也会有不错的效果。”乔乔补充道。
运动员:积极探索 拓宽职业发展道路
运动员退役后都会有一个探索迷茫期。这时运动员的努力拼搏精神就会发挥出作用,主动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开启第二人生,同时也加入助力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这个群体中,让这股力量日渐强大。
在无数的赛场上,花样滑冰双人滑世界冠军佟健、庞清曾将美与力量带给过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而当他们走下赛场后,也并不想就此终结将美与力量继续带给观众的机会,因此创办了翼翔冰雪时尚文化有限公司,继续组织体育表演活动,同时打造集艺术与运动于一体的冰雪运动综合体,参与总局“繁星计划”,为运动员提供大量实习实训岗位。
前花样游泳全国冠军、无锡海韵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蕾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和学习,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努力拼搏培育了创业孵化基地,打造了江苏省退役运动员的实习实践平台。前篮球运动员李群也在退役后成立了东莞篮球学校以及李群体育俱乐部(林书豪—李群篮球联盟),实现职业转型……
运动员退役后,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其中,不仅需要运动员自身积极探索,更需要汇集社会各方力量,戮力前行,共谋合力。李群说:“我在进入一个企业负责人角色之前首先是一名运动员,因此我希望现在做的事情不仅为中国篮球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也能帮助更多退役运动员实现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转自10月18日《中国体育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