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指导上海体育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2012年上海市级的体育社会组织仅有116家,六年时间,体育组织力量迅速壮大发展至目前的160家,路跑、定向运动、旱地冰球等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且深受市民喜爱的体育项目组织活跃在社会间。增幅高达38%的背后,是近年来上海对不同类型社会团体给予分类指导、激励,激发组织内在活力,让它们真正在群众体育活动中扮演主角的综合效益。
作为综合性、枢纽型、非营利性的体育社会团体,上海市体育总会一直是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和区体育总会等的联合会。从2012年12月开始,上海市体育总会主动强化和改进枢纽功能,采取给政策、给项目、搭平台,建机制等举措对体育社团进行鼓励引导与支持。
在市财政专项资金中设立体育类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并发布体育类社会团体专项资金奖励意见,确保了制度建设框架先行;积极落实管办分离,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推介等多种形式盘活了社会体育组织;体育类社会组织“一网两微”信息化平台建设,则实现了大数据建设从无到有的突破,提升了服务能级和管理水平。
三者的有机结合,让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组织成为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和政府实施体育管理的合作伙伴。据统计,2016年上海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期间共有47家体育类社会组织参与了65个竞赛项目承办;从2013年以来,市体总及所属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共参与和承办了1630次市级以上赛事活动,其中全国性以上赛事活动798次。
上海当前正努力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这离不开各类社会力量的协助。唯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才能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益。日前,上海市体育总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委员会,新一届会员的社会化程度明显增强,新当选的社会人士代表达到61%,一大批体育社会组织负责人、体育产业带头人加入其中。
这些“新鲜血液”将协力推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上海也将继续发挥行业龙头作用,进一步调动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突显上海体育的品牌影响力,在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新格局上取得新突破。(转自11月8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