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16届运动会闭幕参与人次达220万

  以青少年为参赛主体、检验体育及体教结合发展成果的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历经9个多月,已圆满落下帷幕。超过3万名运动员、多达220万人次青少年参与各项竞赛和展示活动,有300名小选手获得青少年组 “未来之星奖”。赛事的规模、设项、影响超越历届市运会,黄浦江畔呈现出“活力市运,闪亮青春”的美丽画卷。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开幕式上鼓励选手们:“充分展现运动才华,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冲刺,带着梦想奔向更大的舞台,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尽情释放对体育的热爱,超越竞技成绩,享受运动快乐。”

体教深度携手 提升参与度

    上海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两家携手,探索数载,本届市运会改革创新,亮点频出。
    青少年组设项对接奥运会和全运会,共设31个大项、39个分项。除铁人三项外,夏季奥运会项目基本达到全覆盖。继续增设冰壶和花样滑冰等冬季奥运项目,展示项目设置了攀岩、滑板、冰球等10个项目。
    据统计,全市16个区全部组团参加青少年组比赛,近90%的区参加了20个以上项目角逐;46所大学组队参加高校组比赛,创历史新高。高校组设置32个大项,较上一届增加11个项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9大体育活动,吸引更广泛的青少年参与,参与总人数达220万人次。
    设置的“展示项目”如攀岩、滑板、冰球、围棋、航空模型等10个在青少年群体中拥有广泛爱好者的新项目,首次“闪亮登场”。与新增“热门”项目相伴的,是众多参赛的“新面孔”:新项目的注册运动员,不再只靠少体校学生担纲,而是由更多的社会力量来贡献。

涌现优秀苗子 打造未来之星

    市运会历来是发掘体坛未来之星的最佳舞台。姚明、刘翔、王励勤、吴敏霞、钟天使,这些熠熠生辉的体坛明星,当年都是从这个舞台起步,走向通往世界冠军之路。
    许昕说:“我的奥运梦想正是由市运会开启。”他记得,2002年来上海,在曹燕华乒乓球学校打球。之后,代表宝山第一次参加市运会,拿了好多金牌。” 16年前的往事犹在眼前,“市运会是我运动生涯的第一个平台,是‘我们的奥运会’。”
    运动人才选拔进一步强化,人才储备交出新的答卷。从成绩统计看,青少年组产生1120枚赛会金牌,分布到16个代表团,覆盖率为100%;高校组产生503枚金牌,分布到33个代表团。其中,青少年组共13人创10项上海市青少年纪录,29人创27项上海市青少年年龄组纪录,19人超4项上海市青少年纪录,31人超19项上海市青少年年龄组纪录。
    在游泳项目一人独得6金的蔡沐珂、在举重赛场接连打破三项13岁组纪录的李想等小将,都在为梦想努力。未来,他们将追寻更远大的理想。进步较快的代表团是崇明、金山、嘉定、松江、普陀、杨浦、静安等区。
    可喜的是一些运动项目已成为各区的拳头项目和品牌,如浦东新区的游泳、普陀区的女足、杨浦区的羽毛球、闵行区的田径、宝山区的乒乓球、徐汇区的网球等。
    李秋平、孙海平等名帅,依然奔波在市运会赛场,寻找有潜力的苗子,并及时录入后备人才大数据库,进行跟踪培养。
    为鼓励人才输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继续将向专业队输送人数比重进一步加大,折合计入代表团成绩。据统计,本届市运会有684枚金牌由输送人才折合计入,同比增长约10%。
    上海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组委会副主任徐彬认为,在市运赛场上涌现了一批好的优秀苗子,为上海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的竞技备战发掘了人才,也进一步巩固了体育人才梯队建设。

创新培养模式 社会办训热情高

    充分展现青少年活力与朝气,点燃更多青少年的运动热情。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培养思路贯穿了市运会全过程。
    在市运会成绩单的背后,是多元培养主体的集体发力。参赛队伍中,既有来自少体校、普通中小学的运动队,也有社会俱乐部的运动队。
    经过多年耕耘,以学校二线和体育传统校为代表的体教结合办训模式,已成为后备队伍培养的坚实基础;社会俱乐部的办训规模不断扩大,冬季项目尤为突出:冰壶项目注册人数比上届市运会递增50%、花样滑冰注册人数比上届市运会递增170%。上海首批五家“冰上项目青少年精英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中,有四家为社会俱乐部,由冬奥会冠军杨扬创立的飞扬冰上运动俱乐部学员代表浦东新区队包揽男、女花样滑冰双料冠军。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专业场馆和教练的支持,助力冬季运动在申城青少年群体中加速开展。

  运动会落幕之时,上海体育再次出发,走向新的起点。(转自11月16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