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基层体校注重培养“三高”运动员

  提起曲靖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珠江源头”“滇黔锁钥”“云南咽喉”……近年来,曲靖市青少年运动员新人辈出,频频出彩,连续四届夏季奥运会均有曲靖籍运动员参赛,“体育之城”成为这里崭新的名片。
    作为当地体育的“摇篮”,曲靖市体校走出了“体教融合、读训并重”的关键性一步。从体教配合、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为曲靖市体育的迅猛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该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体教融合方式,也成为基层体校的范例、样板。
    4年前,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和传统的市级体校一样,针对初中阶段在校学生,采用“自办文化课教育”的方式,但由于缺少当地教育部门的深度参与,文化课老师师资力量不足,对于学生文化课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力不从心,学生出口变窄,反过来影响招生,成了“恶性循环”。2014年,在云南省体育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被当地市委、市政府列为“体教融合”试点单位,探索基层体校体教融合新做法。
    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刘敬忠说:“2014年,我们与曲靖市民族中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挂牌成立了曲靖市民族学校体训分校,在管理上坚持中心直接领导,民族中学负责教学保障。”
    相比传统的“自办文化课教育”的模式,引进云南省一级二等完全中学的曲靖市民族中学,可算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校联合、优势互补之后,2014年当年,曲靖市体育中心运动员参加全省各级体育比赛的文化课测试成绩就由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一,来自曲靖市体育中心的“运动员学生”甚至还代表云南省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我的好老师”全国中学生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和“美德少年”称号,改变了社会各界对体校学生“专注体育、文化课缺失”的偏颇印象。
    刘敬忠说:“我一直希望培养‘三高’运动员,即道德修养高、文化素养高、运动水平高。运动水平是排在第三位的,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成为顶尖运动员,只有通过高水平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的培养,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的在校生为初中学段,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和当地育红小学签署联合办学协议,让小学段的体育苗子全部转入育红小学就读,作为回报,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无偿向育红小学的师生提供游泳馆设施使用,并允诺教会所有学生掌握游泳技能。
    高中学段,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大都进入当地职业中专,课后继续来到曲靖市教育训练中心参加训练,只要在省级比赛中取得成绩,就可以凭借曲靖市的特殊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工作;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会进入高中,同样在中心训练,多年来已经培养出了多位通过高水平运动员单招或其他考试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名校的体育训练中心学生。
    从校本部学生体育训练和文化科教育的联合办学到小学阶段的相互合作再到中专、高中阶段的分而不断,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在各个学段做出了多种尝试,但思路的出发点都是推进体教融合。“以往基层体校都是‘体教两台戏、各唱各的调’,现在已经是‘同谱一首曲、同唱一首歌’。”刘敬忠说。
    诚然,因为“体校”本身的特殊性,想要真正实现体育训练和文化课的“无缝对接”,实现社会各界对体校教育教学培养的多元化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的实践,值得尊重,值得借鉴。(转自12月12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