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基层抓训练找出路 “足球之乡”新探索
“怎么才能让足球人有文化?怎么让文化人懂足球?”这是很多足球从业者的思考,也是梅州市体校校长卜义文一直想突破的问题。
注重基层教练员团队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走进梅州市五华县体育运动学校就可以看见奖杯雕塑下的这行字。近年来,梅州市体校引入外国教练团队、梅江区业余体校聘请曾在富力足校工作过五年的赵朋文做总教练、五华县体育运动学校坚持抓好基层教练工作……可以说,梅州市在青少年足球发展上对于教练团队非常重视。
梅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采取体教结合的管理培养模式,坚持“修身、修智、修体”相结合,选拔全县足球优秀苗子进行统一集中训练,全力培养一批“做人、文化、专业”三不误的高水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先后在2015年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8年成为新一期中国足球全国15家青训中心之一。
在市政府和市体育局的支持下,梅州体校引入两个葡萄牙教练团队来校执教,实现了梅州足球与现代足球的“接轨”。埃尔德是梅州体校U13队伍的主教练,他不仅在英冠联赛有过职业球员经历,同时也曾在水晶宫等英格兰俱乐部做过15年的教练和球探。他表示中国的文化和其他国家不同,执教中要将国外适合的足球风格和理念教给运动员,而不是对他们进行彻底改造,要鼓励孩子们在训练和学习上做得更好。
将优秀的国外教练团队引入梅州青少年足球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然而怎么将本土教练员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梅州市也一直在努力。在梅江区青少年业余体校的训练点梅江区人民小学,记者看到了赵朋文教练正在对孩子们训练,他很高兴能将之前学习到的先进足球理念带回梅州。
业余体校的学生每天训练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左右,五华县体育运动学校教练钟恒辉认为,教练员的专业性直接影响队员的成长和水平,他说:“中国足球要想发展,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要由优秀且专业的教练去教。对小孩子讲太多的理论,他们根本听不懂,所以教练要有示范动作,带领孩子们去学。”
打通体校“出口”难题
“很多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向专业道路,其实我们也理解,不仅是以后的就业问题,能否成功进入青训梯队也是他们考虑的原因之一。”钟恒辉十分清楚现在体校和家长面前的矛盾,就是运动员的出路。然而,这个问题似乎在梅州市没有那么严重,这不仅得益于这里的发展环境,还因为打通了青训人才输送通道。
梅州经过八年的努力,打通了三级青训人才输送通道,即省专业队通道、职业俱乐部梯队通道和足球高等学院通道,推动青训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梅州是全国唯一拥有3支中甲球队的地级市。随着梅州辉骏成功冲入女超,梅州又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县级女超和中甲球队的城市。三家俱乐部多年来稳步发展,同时国内多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常年引进梅州青训队员,向职业运动员方向发展,成为梅州青少年的重要发展通道。此外,梅州市的嘉应学院运动训练(足球)本科专业品牌效益初显,使梅州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文化发展方向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已经入选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青训的张耀亮五华体校已经训练三年了,因为喜欢踢球,所以他努力学习,一直将自己的成绩保证在500分以上。
梅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市体校近年来向国家队及省队、俱乐部输送了70余名优秀足球运动员。梅州市一直推进体教结合,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未来还将与更多的俱乐部签订合作意向,让梅州的足球少年有更广阔的发展天空。(转自12月12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