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启用培养奥运人才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历时3年多建设,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已建成启用。这里成为上海体育健儿的“新家”,也为国家队备战奥运提供保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保驾护航。

  当天,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为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和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揭牌,并参加基地植树活动。上海市体育局与上海市崇明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构建训练为主、功能多样的运营发展模式,使之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职业体育训练的标杆。

  据悉,近年来上海体育工作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持续深入推进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转变。为此,上海市体育局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整合上海竞技体育资源。将原水上、体操、射击射箭三个运动项目中心纳入原上海体育职业学院,更名调整组建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将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划转给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

  据介绍,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位于崇明陈家镇,总占地面积5589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091平方米。包含篮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棒球、垒球、曲棍球、体操、击剑、现代五项、拳击、跆拳道、柔道、武术等14个运动项目场馆和场地,还有运动员食堂、宿舍、教学楼、管理用房、医疗康复、科研等配套设施,能满足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约2100人住宿要求。28座建筑单体,高度普遍控制在18米至24米,设计之初注重空间布局,以生态为本、尊重场地自然水网农林条件,每幢建筑都被绿荫围绕,让人倍感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为便于集中管理,提高训练效率,训练基地在设计上尽可能地缩短运动员行走路程,运动员的生活训练路线采用连廊无缝连接,其中室内训练项目生活区与训练区相隔半径为200米左右,最大限度地方便运动队的生活和训练。上海击剑队男子重剑主教练张朔说:“新基地的场馆设计标准很高,更接近于国际比赛、国内重大比赛环境,建设过程中与队伍充分沟通,训练场馆的灯光、室内温度、湿度等都根据比赛需求设置。”上海市自剑中心党总支书记陶璐娜表示,“这里相对来讲比较封闭,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区域,与市区相比,运动员能更加安静地投入到训练中去,心无旁骛,坚持不懈。”

  这个集训练、科研、医疗、教育、比赛于一体的高科技、多功能的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主动对标国际,极大提升了上海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基地科研中心、体育医院等将抓好科研、康复软件建设,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科研医疗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医疗机构、大学院校合作,使训练科研、运动康复成为基地保障能力的核心要素。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匡佐圣表示,基地不仅要服务上海竞技体育,更要为服务国家培养奥运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科研医疗保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