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放飞中国梦 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
![]() 广东队在2012-2013赛季CBA总决赛中夺冠 |
![]() 广州恒大队队员庆祝夺得2013赛季亚足联冠军联赛冠军 |
![]() 苏炳添夺得第十八届亚运会男子百米冠军,并创造了新的亚运会纪录 |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一直以来,秉承“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积极探索推进体育事业不断前行:中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首创内地与香港共同举办的体育赛事——省港杯足球赛;率先推出体育彩票——第六届全运会套票;首建多功能健身路径、全民健身广场和社区体育公园;首创市场运作吸引全运会办赛费用;首建职业足球俱乐部、职业篮球俱乐部;首个实现地方足球协会脱钩改革;首家亚洲足球俱乐部上市公司——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CBA“第一股”——广州龙狮篮球俱乐部新三板成功挂牌……广东体育不断开创先河,引领发展潮流。
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广东省体育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体育事业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局中统筹谋划,克难攻坚,砥砺前行,不断开创体育强省建设新局面。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
70年来,广东不断加强群众体育工作领导,加大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加强群众体育队伍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涌现出一批全国和省级体育先进县(市),不断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起步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广东各地学校、厂矿企业、机关、农村和社会各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排球之乡”台山、“足球之乡”梅县和“游泳之乡”东莞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称誉中国体坛。
(二)高速发展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群众体育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关心家乡体育事业,资助兴建体育场馆,中小学学校场地设施有了很大改观,城市的体育场馆拔地而起。1994年广东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1995年广东成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委员会。1997年在全省141个市、县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月”。1997年全国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建成。
(三)发展壮大期(2012年至今)
2012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配合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编制出台《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健康广东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政策法规及重要文件。形成“一主两辅三补充四开放”的场地设施网络。在全省19498个行政村全部建设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1139个乡镇建设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公共体育场地免费低收费开放,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2012年,广东率先探索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模式,建成全国第一个社区体育公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和活动。持续完善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促进体医融合,建成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对粤东西北部地区的扶贫力度。
目前,广东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达3511个,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6万多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全覆盖,各类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达15万多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平方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省、市、县、乡镇、行政村五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截至目前共建成社区体育公园2155个,全省超90%的公共体育场馆实现对外开放。建成绿道、步道、自行车道18000多公里,构建“15分钟健身圈”。全省各地每年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超4500次,广东每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4300多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40%,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1.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天津全运会,首次增设群众体育项目比赛,广东积极组队参加全部19个群众比赛项目,共获得19枚金牌,金牌数、奖牌数、总分均位居全国第一,取得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充分体现出广东体育项目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广东群众体育的精气神。
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为国争光为省添彩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东竞技体育开创新的局面
1949-1978年,是广东竞技体育开基创业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广东运动员在全国率先登上了举重、游泳、乒乓球等项目的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新中国体育的多个第一,共打破世界纪录20次。
1956年,陈镜开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广东运动员,并在此后8次打破世界纪录。1957年,戚烈云以1分11秒6的成绩,打破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游泳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9年,广东运动员容国团在联邦德国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此后,容国团和广东女将梁丽珍还分别作为主力队员夺得新中国首个乒乓球男团、女团冠军。1978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广东运动员庚耀东夺得男单、男双冠军,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夺得世界羽毛球大赛的冠军。
1975年第3届全国运动会,广东获得金牌数首次排名全国第一。
1978年12月,香港足球总会会长霍英东在广州与广东省足球协会签署《广东省足球协会、香港足球总会足球赛协议书》。省港杯足球赛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中央政府批准的地方性涉外体育新赛制,该赛至今已成功举办41届,成为粤港两地经济、社会、体育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解放思想开启广东竞技体育新的征程
1979-2000年,广东运动员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等16个项目世界级比赛中,夺得336枚金牌(其中5枚奥运会金牌),打破世界纪录185次。在羽毛球、跳水、技巧、帆板、女子举重、女子赛艇、中国象棋等项目世界级比赛中,广东运动员率先夺冠,成为各该项目的中国首个或首批世界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广东运动员曾国强、陈伟强夺得2块举重金牌,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突破助力。曾国强的金牌既是广东在奥运会的第一金,又是中国在奥运举重比赛的第一金。1992年,16岁的广东运动员孙淑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为中国赢得第一枚男子奥运跳水金牌。
1983年第5届全国运动会和1987年第6届全国运动会,广东团体总分、金牌数、奖牌总数均居全国第一位。
1984年10月,广州白云山制药厂与广州市体委签约,以每年赞助20万元的条件联办广州足球队,这是新中国第一支由企业冠名、共同培养的球队。1993年,广州太阳神集团和广州市体委合作成立职业足球俱乐部,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足球俱乐部。1993年由东莞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全国第一家职业篮球俱乐部——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为中国篮球走市场化道路提供了示范作用。
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这也是第一次打破承办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全部由政府包办的做法,开创了由一个省单独承办全运会的先河,率先在国内外的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招商集资中,从政府运作向市场运作转变。这个阶段,广东各地市共承办各单项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17次。
(三)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广东竞技体育新的突破
2001-2012年间,广东体育健儿共285人次获世界冠军、525人次获亚洲冠军,获得2689项次全国冠军;共破46项世界纪录、58项亚洲纪录、125项次全国纪录,在全国各省市中均位列前茅,并连续12年获得“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广州恒大勇夺2012年中超联赛和中国足协杯双冠。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赢得8年里第七个CBA总冠军。2012年,恒大女排成为广东女子排球运动史上,首支加冕全国女排联赛冠军头衔的球队。2012年,在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球四大满贯赛第二项赛事——LPGA锦标赛上,广东姑娘冯珊珊捧起冠军奖杯,成为女子职业高尔夫球史上第一位夺得四大赛冠军的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注册球手。
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打造了影响广泛、深远的“广州亚运模式”。2011年,深圳成功举办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四)新时代引领广东竞技体育新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体育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全面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金牌观,以培养优秀人才、夺取高质量金牌为目标,不断提升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2013-2018年间,广东体育健儿共132人次获世界冠军、222人次获亚洲冠军,获得804项次全国冠军;共破12项世界纪录、18项亚洲纪录、26项次全国纪录,在全国各省市中均位列前茅,并连续6年获得“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2016年里约奥运会,广东勇夺5金2银4铜佳绩,其中陈艾森一人勇夺跳水10米台单人和双人“双冠”;冯珊珊获得高尔夫球铜牌,这是中国在奥运历史上的首枚高尔夫球项目奖牌。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广东运动员共获得32金、56枚奖牌,实现了参赛人数、获金牌数、奖牌数全面超越上届、位居全国第一的新突破。其中,刘湘打破尘封10年的女子50米仰泳世界纪录,苏炳添打破男子100米亚运会纪录。2017年第13届天津全运会,广东代表团共获得63枚金牌,名列全国第一,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广东目前拥有各级业余体校134所,2019年在训注册运动员人数约6万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3所,省级传统校262所,市(县)级传统校约1000所。以省体校、广州、深圳为龙头,建立了3个省级示范基地、140个单项后备人才重点基地和135个重点班。扶持创建2017-2021年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2所,现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40个,在全国率先成立广东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2019年3月3日,汕头获得了第三届亚青会的申办权,汕头成为继北京、广州、南京、杭州之后,国内第五个承办亚洲综合性运动赛事的城市。
职业体育蓬勃发展,成绩突出。在足球方面,中超、中甲和中乙联赛广东共有广州恒大、广州富力、深圳佳兆业等6家职业俱乐部;女超有广东辉骏女足俱乐部。广州恒大2011至2017年连续7年获得中超冠军,2013和2015年,2次获得亚冠联赛冠军,创造中国足球历史。篮球方面,2018-2019赛季,CBA有广东宏远、深圳新世纪和广州龙狮3家俱乐部,其中广东宏远成为CBA历史上夺冠次数(9次)最多的俱乐部,深圳新世纪进入四强;本赛季WCBA广东东莞新彤盛俱乐部首次获得全国总冠军,创造广东女篮历史。足球、篮球职业俱乐部数量、成绩均位列全国第一。此外,高尔夫球、马术、女冰等项目都有出色表现。以上项目省专业队与职业俱乐部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互促互进,取得较好成效。广东省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改革成效显著,走在全国前列。
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
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贡献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育产业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1982年,广州专门成立了广州体育服务公司,对体育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开发。
1984年,“广东省体育奖励基金会”成立,这是国内最先成立的体育奖励基金会。
1985年,广东发行第一期六运会体育基金奖券(体育彩票的雏形),开创了为全运发行彩票的先河。
1996年10月,广东颁布施行《广东省体育市场管理暂行规定》,使体育市场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机构和机制逐步健全,全省体育市场管理网络基本形成。
2000年广东成功举办“第一届体育用品博览会”,经过历年的努力,已成功举办二十届。
2015年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76号),提出10年9000亿规模的目标;重点打造“一圈双核四带多点”的体育产业布局;打造体育产业主体“3个10”计划。
根据全国体育产业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广东2017年体育产业总产出3998.03亿元,增加值1321.86亿元,占同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1.47%,走在全国前列。体彩销量居全国前列,共计销售1621亿元,筹集公益金420亿元。其中,2018年销售量247.19亿元,筹集公益金58.81亿元,代扣代缴个人中奖偶然所得税2.86亿元,销售网点达到1.3万个,提供3万多个就业岗位,为国家公益和广东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体育局准确把握体育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自觉把体育事业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局中统筹谋划,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广东深入开展粤港澳体育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工作部署,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统筹推进大湾区体育工作,充分发挥体育行业在大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同时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展冰雪运动
为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及北京冬奥会“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的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北冰东进南展西扩”的国家冰雪运动发展战略,广东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多措并举开展冰雪运动。一是共建冬季项目队伍。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建了昆仑鸿星和万科阳光两支国家女子冰球队,其中昆仑鸿星俱乐部,首次参加加拿大女冰联赛即获得亚军;与黑龙江省合作,联合培养雪上运动员。二是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比赛和活动,营造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三是引导体育产业与冰雪运动融合发展。目前,广东省现有冰场15家,冰球俱乐部11个,滑冰俱乐部10个。在现有冰雪的众多省市中,广东积极主动、带头响应中央号召,支持北京冬奥会,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冰雪运动。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广东建设体育强省的关键时期。当前,广东体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攻坚期,需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是为广东量身打造的宏伟蓝图和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路线图、任务书,是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身处“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体育事业面临着严峻形势与神圣使命,广东体育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1+1+9”的工作部署,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全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为我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转自10月15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