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师 浇冰师 磨刀师 冰场需要“老手艺”

  说到滑冰,上了些岁数的人还都能记得原先一块块冰场边上,都坐着一位老师傅,面前架着磨刀的机器,给各种冰鞋开刃、磨快。而东北的孩子,仿佛天生就具有这项技能,每到冬天,各个班里总能涌现出一两个“磨刀高手”。而现在,会磨冰刀的人已经难寻踪影了。冰场所需要的制冰师、浇冰师、设备师,也都供不应求。

  人力资源是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第一资源与战略要素。在谈到专业设施与专业技能人才对冰上项目的影响时,北京市体育专业人员管理中心主任张华伟曾讲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国东北一位水平较高的花样滑冰运动员,首次来到北京一家专业冰场进行训练时感到十分不适应,很多技术动作都完成得不够好,感觉经常“刹不住车”。经过了解训练场地的设施标准后,原来是“自来水”与“纯净水”的差别。这位运动员之前训练的场地是用自来水浇冰,而北京这块冰场是用可饮用的纯净水浇冰,两者的光滑度不同,使得运动员的训练水准大打折扣。

  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与开展,冰雪运动竞技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冰场雪场对专业设备、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北京市滑冰协会秘书长侯明辉介绍,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全国冰上项目人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对冰雪人才的需求,到2022年是7至8万名,到2025年是10万名。具体落实到冰上专业技能方面,是4500名左右。所以这一块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冰场、俱乐部,在专业的制冰师、浇冰师、磨刀师和设备师方面,还需要聘请国外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侯明辉特别谈到,希望能够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把这些“手艺”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发展起来,弥补这个缺口。

  近日,在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就举行了一场京津冀地区的冰上专业技能人才研讨会以及供需见面会。政府的人力资源部门、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冰场俱乐部的老板以及专业院校的学生济济一堂。把各方的意见与需求聚集在一起,建立意见交流、政策落地执行的渠道,有助于把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具体工作落实下来。

  北京市体育局人事处处长于立超在谈到北京市冰雪人才建设情况时表示,北京市体育局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和群众冰雪、竞技冰雪、青少年冰雪、冰雪体育产业、冰雪赛事、冰雪体育设施、冰雪运动人才七项配套规划,特别是把人才资源作为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第一资源和战略要素,目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海外引才、强化技术支撑、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冰雪特色校及设置高校冰雪专业等方式,冰雪管理人才、竞技人才、教练员、专业技能人才等冰雪运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更好地发挥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为筹办好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校在冬季运动人才培养上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次京津冀冰上项目专业技能人才研讨上会上,北京体育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等专业院校专家也分享了他们对冰上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推进与展望、冰雪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北京冬奥会竞赛组织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各体育专业院校都将冰雪运动发展、备战北京冬奥会作为本单位的重点工作,在人才培养、赛事保障、科技助力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据了解,为深入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及七项配套规划相关任务要求,以加强冰上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着力实施冰上运动者与冰上服务者达到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高冰场俱乐部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解决冰上技术骨干的供需矛盾。北京市体育专业人员管理中心将联合北京市滑冰协会、京津冀各大体育院校、冰场俱乐部,共同举办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邀请业内专家、行业大咖、俱乐部负责人从市场、产业层面来制定培训内容,调动社会化资源,把这方面需求的人才弥补上来。(转自11月8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