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根河市业余体校探索学训结合路径

  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作为中国北方的一座边陲小城,根河深处大兴安岭腹地,也是中国冷极,冬天最冷曾经达到零下58摄氏度,2018年被中国气象部门授予“中国冷极”证书。日前,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走基层——青少年体育宣传采访活动”走进根河市,见到了一群为梦想而奔跑的青少年。
  长跑一直是根河当地青少年热衷的运动,创建于1976年的根河市业余体校,被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授予“内蒙古体育训练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称号。“因为根河特殊的气候,我们开展了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越野滑雪、冰球、中长跑等项目,有运动员130多人。冬天教练们改造了林场的伐木路做出越野滑雪的环形场地,3.5公里环形一圈,2.3公里环形一圈,利用天然雪道,绑红布条做标记。”根河业余体校校长刘斯卫说。将滑雪场地变为长跑训练场,不是一件易事,刘斯卫坦言:“之前我们在公路上训练,但是那个时候公路不是柏油的而是砂石的,一过车全是扬尘。后来看山里有简易路,纵深也长,就是有点窄,我就带着学生和单位职工去修整,因为草皮底下有尖石头和树根,非常容易崴脚,所以我们会在铲除之后再盖上沙土,每年还要坚持去修复。”
  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刘斯卫是根河业余体校校长,爱笑的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憨厚、实诚,对于根河的极寒天气,刘斯卫却别有一种骄傲:“冷是我们的优势。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白天最高气温也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晚上要到零下40多摄氏度。这条件别处不具备。”刘斯卫说,“越冷越热情。”孩子们肯吃苦,教练员能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条件克服困难训练,校长对自己的队伍了如指掌,对每个孩子都如数家珍。这里冬天只有6个小时的白天,孩子们每周末要花40分钟徒步上山进行越野滑雪训练,夏天中长跑队的队员也每周穿梭在林区里利用五峰山约40公里的简易路进行训练。
  “除了在山上训练,我们还主要利用新建的综合体育馆、根河二中的田径场、体校的软沙地训练跑道等训练,冬天练技术,夏天练体能。”刘斯卫说,“山上的跑道以草皮自然坡路为主,也增加了队员们在奔跑中的运动快乐,提高队员们的反应能力,加强力量,使孩子们更接近自然玩跑的状态,队员们的积极性很高。”
  队员宗美玲说在山里跑的感觉和在城市里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在山里跑,她说:“刚刚开始在山里训练的时候,自己的成绩和实力都和老队员有差距,对路线不是非常熟悉,所以很害怕跟不上老队员,就会一直拼命努力,现在想想觉得挺有趣的。教练也经常和我们说跑山涨成绩,也是让我坚持训练的原因之一。”
  身处冷极,又有自己的冷极中长跑队伍,独具特色的训练环境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提到毕凤阳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但是说到2013、201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银牌得主可能很多人印象深刻,他就是从根河业余体校毕业的。其实毕凤阳多次在全国各类马拉松赛中斩获奖项,杨博文、李鑫等学生也在全国各项赛事中收获颇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文化课并没有落下,毕凤阳就以文化、专业双达标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内蒙古大学。
  刘斯卫说他自己就是从根河出来的,又很荣幸回到了这里,成为一名教练。“我一开始练习的是短跑,后来改练中长跑,做了十几年的运动员,在1992年考入内蒙古自治区体校,毕业之后回到根河当教练,也算是圆了我小时候的梦想。从教练到体校副校长、校长,这一干又是十几年,成为我一生的事业。”刘斯卫自己也是专业运动队出身,因此他会为自己的运动员考虑得更多、更长远。在刘斯卫看来,走专业是运动员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他说:“我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通过参加马拉松全国锦标赛达到运动健将级别,走特招,上大学,我不仅对他们训练成绩有要求,对文化课也是如此,学生家长也比较赞同。我希望他们知道他们未来的道路更宽广。”(转自1月8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