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筑工人——涓涓细流点点星光

  一场始于除夕夜的集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建设速度和抗击疫情的决心。
  自1月23日宣布建设,到2月3日交付使用,短短10天,一座占地约3万多平方米的医院瞬间拔地而起。这就是将在抗击疫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火神山医院”。据了解,火神山工程,是由4千多名工人分两班轮换,加上近千台大型设备、车辆,在工地昼夜赶工完成的。随着医院的投入使用,也有效缓解了武汉医院床位的紧张程度,是疫情战役中重要的转折点。
  而这次疫情之下,火神山并不是个例。抗“疫”进程的不断推进,让全国各地的临时医院纷纷建设,容纳的病人少则数百,多则数千。同样在武汉,比火神山医院晚两天开工的雷神山医院也在10天的时间交付,可容纳1600名患者;1月26日,湖北黄冈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小汤山”医院从改建到使用,用时仅2天;1月27日,河南郑州改造扩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3天通水4天通电,并设置医患床位800余张;2月3日,武汉又连夜在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和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建了3所方舱医院,提供床位3400张。
  从一片片黄土废墟,到一间间干净明亮的病房,奇迹般的“中国速度”背后其实凝结着成千上万名建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自响应火神山建设伊始,他们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而来,选择了在除夕夜集结,放弃了与家人亲友的团聚,自愿在工地上度过传统的新春佳节。寒风苦雨中,建筑工人们像战士一样战斗,与病魔竞速,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以紧急救治和临床检验。
  这是一群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身影,我们甚至来不及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但在铺天盖地的诸多报道中,我们却得知,他们当中有的直到下午3点才吃上一桶泡面,而这是他们的早饭;有的在作业现场被重机械砸伤拇指后却依然不下火线,有的将工钱尽数换置了145箱牛奶,并自提到工地附近的医院;还有的放弃了返乡过节,在火神山医院竣工后结伴驰援雷神山建设。他们大部分人的模样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却用实际的行动成为患者在疫情当中坚实的依靠。
  “用时10天,建成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体彩致敬建筑工人的海报中,尽管只有寥寥数语,却凝刻下他们无比厚重的身影。本着初心,竭尽全力。虽风餐露宿,也要与死神赛跑。正如同“涓涓细流可汇成海”的公益善举,这些投身于抗“疫”一线的建筑工人们,用一双又一双手,撑起了生命的重量。(转自2月21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