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上的“普通人”——刘博强:从轧钢工人到冰壶制冰师

  1996年,刘博强从首都钢铁公司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顺风顺水地留在了首钢,成为了一名轧钢工人。2020年,刘博强已是一名保障国家冰壶集训队训练的制冰师。在接受中国体育报记者采访时,刘博强讲述了自己从轧钢工人到冰壶制冰师的故事。

  从刘博强的工作岗位变化可以窥见首钢的发展。2001年初轧厂解散,刘博强便在第二炼钢厂干起了老本行:焊接。随后他又辗转到了维检中心,负责安装、维修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在2017年看到首钢招募制冰师学徒时萌生了参加的念头。

  但当他和伙伴们站在首都体育馆时,发现一切和预想的都不一样。“为了摸清冰场的运行规律,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我们在场馆内外分别放了温湿度表和测温箱,每天早上五点半,天还没亮就跑到冰场,每隔两小时做一次记录,反复测算温度、湿度值。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测试比对,终于总结出了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值,掌握了冰场的运行规律。”刘博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8年7月,已经在首都体育馆进行3个多月培训的刘博强回到首钢,但他没有开上冰车,而是背上了打点壶,成为冰壶馆制冰团队的一员。相较于其它冰上运动,冰壶的冰面制作要求更为苛刻,制冰团队由加拿大的制冰师吉米组建,他是国际顶级的制冰师之一,负责冬奥会、世锦赛等国际大赛的制冰工作,最重要的“打点”工作由吉米来完成。

  最初刘博强只是负责最基础的助理工作,但他不甘于此,主动学习。“我借来‘打点’壶,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背着40多斤的‘打点’壶练习了将近2个月,右胳膊明显比左胳膊粗了一圈,打点路线大约150公里,我终于找到了感觉!”刘博强说。打点看似容易,与撒农药相仿,但内在奥秘很深,根据现场的温度、湿度,水的温度也会有细微差别,这是每个制冰师的秘密所在,制冰师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和判断力。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刘博强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机会,出色地完成了吉米临时交给他的上冰任务,这让吉米对他刮目相看。就这样,刘博强得到了吉米的认可,正式开始了上冰工作。

  平时,刘博强需要在早上7点准时出现在冰壶馆内,疫情期间,为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首钢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刘博强透露,自己工作时需要穿上防护服,行走路线和进出场馆的时间也要和运动员错开,严格保证安全。“每天两点一线,工作时间在训练场馆,休息时间在临时酒店。两个多月不能回家。说实话,真的很难熬,但我们明白,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转自7月10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