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找准体育支点——贵州织金的收获与希望
为帮助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与贵州省委、省政府达成共识,经国务院扶贫办同意,将织金县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新增扶贫县。两年多来,体育总局织金扶贫小组把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带到了扶贫工作当中,彰显着体育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责任与担当。
体育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沿着黔织高速,到三甲大道,再穿梭山川腹地的狭窄崎岖,便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9月的织金县已进入秋收季节,这里稻穗翻滚,优质牧草、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大棚在村落间随处可见。附近的村民都加入到蔬菜大棚的日常管理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当地政府重视精准扶贫,“十三五”以来,织金县建成易地扶贫安置点10个,3.22万名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住上了新房子。
“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是王乾卓一家最切身的感受,也是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从扶贫中受益,王乾卓一家人收获的不仅是生活的改善,更是对未来的希望。王乾卓说:“我以前住在石山区,从家到县城,要沿着起伏的山路行走一个小时,经过一段沙石土路,进入水泥路还要再走上一个多小时。两年前,我们一家三代老少8人居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2018年底,王乾卓在政府异地搬迁的政策下带着家人搬到了织金县惠民街道,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家。不光是搬入新家,在当地街道的帮扶下,王乾卓来到当地酒店做起了帮厨,每月收入能达到2000余元。
当地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同时重视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配备。在体育总局的帮扶下,织金县体育场地和器材得到全面提升改造。近三年来,体育总局扶贫工作组先后协调体育彩票公益金700余万元,分别用于织金县全民健身中心、生态公园、健身步道的升级和改造,并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100余场,不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从饭后看电视打牌变为运动健身,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为脱贫工作激发了内生动力。织金县城体育健身场地少、健身设施不足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体育扶贫溢出效应明显,一件件体育器材在提升群众身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当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体育扶贫聚人气汇民心
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成为居民休闲锻炼的重要保障,喜欢体育锻炼的鸡场乡村民沈康正颇有感受。沈康正说,他曾经只能沿着公路跑步,石子经常嵌入鞋底,鞋底容易磨损,而且难免会有磕碰,道路雨天坑坑洼洼容易积水等问题很常见,篮球场、足球场、全民健身场地更是供不应求。“自织金县开展送体育下乡活动以来,各乡镇街道逐步建成综合性文体中心、健身路径,现在每天都可以在干净平整的柏油路面散步,平时还能和儿子一起去健身场地打球。”
“发挥体育优势,靠体育凝聚人心,提升群众脱贫致富信心,体育扶贫效果显著。”国家体育总局驻织金县扶贫组组长、织金县副县长袁向阳说。袁向阳的底气来自于他两年多来的工作经历,“在体育扶贫模式基础上,体育的外延不断扩展,全民健身发挥着积极作用,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贫困户打牌的少了,锻炼的多了,精气神大大改观,工作更有劲头了,全县拧成一股绳,扶贫工作越干越顺畅。”如今的织金县,通过奥运冠军扶贫行动,各项体育赛事、夏令营活动形成新型聚拢功效,体育扶贫工作变得更有特色、更有亮点、更有能量,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到织金县旅游,带动了经济增速发展,体育活动有力地助力织金县脱贫攻坚。
今年3月,织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袁向阳说,“体育扶贫要汇聚各方力量和资源,并找到与‘体育+’的契合点,充分释放贫困区域自身价值和优势,重视授人以渔的作用,帮助贫困群众彻底阻断‘返贫路’,这不仅是体育人的责任,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胜之战。”(转自9月14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