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体育人——从抗美援朝到拼搏体坛

  编者按:“老体育人——从抗美援朝到拼搏体坛”系国家体育总局“老体育人宣传文化项目”的第一个专题。我们认真整理了总局系统26名抗美援朝参战老同志的事迹,综合考虑疫情防控及人员身体状态等因素,实地采访6人、线上收集视频8人,并参阅了大量文字材料,收集了大量历史照片,形成了这组专题报道。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体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仅以此报道向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牛振华:战争很惨烈战士很坚强

  “抗美援朝真是‘小米加步枪’,小炮人背着,弄个大炮马驮着骡子驮着,把马都给炸死了。没得吃没得喝,艰难得很。那么多人员伤亡,很惨烈,战争很痛苦。但志愿军战士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表现得很坚强。” 现年90岁的原国家体委综合司副调研员牛振华回忆抗美援朝战争时说。
  牛振华1948年参军,1950年10月参加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到朝鲜后10月份那会儿我们穿的还是单衣,到了12月份还没换上棉衣,美国人控制、断绝了我们的后勤供应,一切武器、弹药、粮食都供应不上。”
  牛振华在团卫生队,没有所谓后方,就在前方和部队一起救护。白天在美军空军的严密监视轰炸下,志愿军行动困难,总是在晚上行动。“我有一次下午吃饭,觉得飞机炮弹打击的角度不是直着下来,就觉得躲在屋角没事,不去防空洞了。结果过了六七分钟,来了四五架轰炸机,离房屋十几米投下了炸弹,把屋子一下给炸了,四周尘烟找不着出路。屋里桌子靠着墙,我在桌子下面,后来摸出去了。”
  在找寻防空洞时遇到的一位朝鲜妇女给牛振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是听到她的呼喊才找到防空洞的,进去后问她怎么会说中国话,她泪流满面,哽咽好几分钟后才开口讲话,我才知道她曾是日军中的慰安妇。”行军在朝鲜,牛振华很少见到青壮年,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牛振华在1951年6月回到了天津,正赶上部队选飞行员。“那会儿咱没有飞行员,请苏联专家在锦州培养飞行员。当时部队里选飞行员没完成任务,干部里选飞行员把我选上了。”牛振华与飞行结缘埋下了走进体育系统的伏笔。“1956年刘少奇访问苏联,苏联成立国防体育协会,回来以后咱们也成立了国防体育协会,国防体育协会下设航空俱乐部搞国际国内比赛,飞行、跳伞、滑翔都有,我当时在航空司管飞行,直到1958年跟体委合并。”

张金钟: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1938年4月出生的张金钟,在1957年2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入朝,“参军以后直接拉到朝鲜去了,上车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要到朝鲜去,义无反顾,到了朝鲜下了火车,汽车直接就拉到三八线以北10公里左右,在那执行任务驻军。作为新兵先进行军事训练,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提起那段入朝的峥嵘岁月,张金钟平静地讲述道。
  “那时候虽然停战了,但还经常有小的摩擦。比方说晚上我们站岗,现在咱们岗哨一般都是一个人,那时候不行。站岗得背对背地站,说不定就给你弄走了。敌人不知道从哪边摸过来,很危险的,有的人第二天就没有了。”见微知著,战场上仍然惊心动魄,张金钟说,“朝鲜在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全是山,我们志愿军的营房就建在各个山沟沟中间,条件很艰苦,到处都是石头,营房都是咱们自己用石头建的,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比如说喝水,除了吃饭的时候喝点汤,其余时间没有水喝,更别说烧点开水。”
  新兵训练结束后,张金钟回国继续进行无线电通讯和侦察工作的学习,一年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张金钟就留在国内继续作为一名通讯员服兵役。1960年,张金钟来到原国家体委工作,投身到国防体育当中,他说道:“当时成立国防体协,各个兵种的运动项目都在里边有所体现,无线电俱乐部、航海俱乐部、航空俱乐部等等,我就在无线电俱乐部的无线电测向队。那个时候我们的国防体育是很普遍的,对青少年进行普及,培养军事意识和项目训练,陆海空三大兵种全有,搞得很热闹,对当时我们国家提高国防意识、培养后备军事人才意义重大。”
  1998年5月,张金钟作为原国家体委计财司助理巡视员退休。谈到现在的体育强国建设,张金钟说道:“现在我们国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搞得越来越好,对于提高国家声誉也影响很大。作为新一代的体育人,大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把体育事业搞好,国家越来越强大,体育也要越来越强,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贾君德: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936年9月出生的贾君德,参军前是北京市35中的一名学生,提起参军的缘由,他回忆道:“抗美援朝开始后,我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用一周的时间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群情激昂,纷纷表示愿意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这个时候,志愿军68军文工团团长到北京招新兵,到各个文化馆选人。由于当时我家住在前门区第四文化馆附近,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就被选上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新兵。”
  1953年7月,贾君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文工团的一员,坐上运送物资的闷罐车跨过鸭绿江,抵达朝鲜,那段血与火的淬炼经历,使贾君德终身难忘。“那时候经常有美国侦察机侦查,咱们有高炮阵地,侦察机一来,我们就高炮齐发,天上都是一个一个的小白花,胆大的士兵就出了坑道去看。我是文艺兵,部队培养了我拉大提琴,参加一些演出,比如和朝鲜人民军联欢,我们都去参加,还代表军党委向立过功的英雄部队送锦旗。”
  贾君德说:“事实上,我只是入朝志愿军里一名普通的新兵,但是我所在的部队却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提起‘奇袭白虎团’,全国人民应该都知道,至今被缴获的团旗还在军事博物馆展出。能够在这样一支英雄的部队,我非常荣幸,也要永远向这些英雄们表达敬意。”
  1986年贾君德来到原国家体委,1998年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他说道:“时代发展很快,我已经退休了二十多年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跟不上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但是我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关于体育人的使命,最根本的还是毛泽东主席说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号召,我们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扬我们老体育人的精神,把我们的体育事业发展得更宏伟、更强大。”

郭金岭:参军改变我人生

  一心一意要当兵、一心想要上战场跟敌人对决、成为军人,成了青年郭金岭的执念。为了当兵他付出全部努力,随着际遇走上了人生新的旅途,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收尾,走入了体育系统。现年82岁的原国家体委监察局副局长郭金岭回忆往昔,感慨人生际遇。
  郭金岭本是一名农业社的会计,被选为乡政府适龄青年代表,参加县政府举办的适龄青年代表大会,在会议动员结束后,马上写下血书“坚决当兵”表明意志。最终,他通过入伍前的体检,在1956年12月入伍,1957年1月就坐着假装装有高粱米的闷罐车跨过鸭绿江援朝。“中途会有人检查,我们怕发出声音被发现,都打开背包罩住自己不敢露一点声响。就这样到了朝鲜。”
  到朝鲜后,郭金岭还以为会上战场,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时我是抱着九死一生的信念去的,并不知道已经停战了。去了以后平时在新兵连进行战备训练,以提防美国反扑,也支援朝鲜人民进行和平建设。有一次说特务来了,我们出动也没抓着。”没有参与过战斗是郭金岭最为遗憾的事,以后的人生中虽获得过诸多荣誉,但没有军功始终是他当军人的憾事。
  回忆起在朝鲜的日子,郭金岭还记得他在新兵连代表全体新兵发言时紧张到全身发抖。“我在新兵连还演了话剧,叫赶超美英,我扮演英国首相,戴着用纸糊的帽子,我还设计当‘中国’追赶我们的时候故意摔一跤,这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还在战备训练中练双杠时不慎摔下晕死过去,所幸在一小时四十分后又醒来了,从那之后我就有了不时会晕的后遗症,经常摔跤。”
  1971年6月全军选调部队人员到体育系统,郭金岭被军区选上来到体委,“当时有两个任务,一是恢复运动队训练,二是给从屯留改造回来的领导配班子。完成任务后我本该回到部队,但当时国家体委党组动员我留下来,我思考后决定留下,在国家排球队担任副领队。”
  “参军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是在部队被提拔起来的干部。我的命运是在部队改变的,之后走入体育系统都是命运使然。”郭金岭说。

傅胜才:和平不易要珍惜

  现年92岁的傅胜才退休前是原中国体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援外办公室二处处长,他也是一位经历过许多战役,参加过抗美援朝,经受过战争洗礼的老兵。1951年3月,傅胜才所在的部队越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他们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战争带来的疮痍,“一过鸭绿江,炮弹到处都是,我们一下由和平转入了战争。走了20多天所到之处仍都是废墟。”
  1952年,傅胜才所在的15军参加了彪炳史册的“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傅胜才作为战地工作组一员,在上甘岭参战43天,协助第45师政治部先后五次以‘钢八连’旗号重新选调、补充兵力到‘上甘岭’坚持到最终胜利。
  战争的惨烈,傅胜才感受深刻。10月初,上甘岭战役打响,面对敌人的持续进攻,傅胜才所在的第15军守备部队顽强抗击,敌我形成拉锯式的反复争夺。“白天,敌人使用大量兵力进行大集群冲击,攻占我军表面阵地。夜间,我军在坑道部队配合下反击夺回阵地。10月19日第45师作出‘倾尽全力,夺回阵地’的决定。做足准备全力进攻,经过激战后胜利拿下所有高地。”
  然而夺取高地的胜利滋味还未来得及品味,10月20日,美军韩军在30余架轰炸机、300余门大口径火炮和40多辆坦克掩护下,对我军进行了疯狂反扑,反复争夺40余次。由于我军伤亡过大,弹药供应不上,只得转入坑道内继续坚持斗争。
  “坑道战斗才是艰苦卓绝的开始。敌人炮火严密封锁,几乎切断了战士们的供给,粮弹无法支援,伤员无法后送,烈士遗体无法掩埋。空气不足,处境极端困难。坑道里严重缺水,饼干干到吃不下,有的战士就喝尿。坑道的顶上、壁上往外沁水,有的就用嘴舔一点、吸一点。”
  11月5日,满身硝烟的第45师撤出战斗,防务由第12军第31师接替。第45师在上甘岭战斗了23个日日夜夜,艰苦的坑道斗争,极大地摧毁了战士们的身体。走出坑道时,许多人患了色盲、夜盲和风湿,更多战士则永远留在了上甘岭。
  傅胜才说:“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了大发展,沐浴在党的光辉下,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幸福。希望现在的青年珍惜好时光,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维护好中国改革开放成果。”

吴禄成:英雄的精神激励我们

  “为什么我要参加抗美援朝?我逃过2次难,日本鬼子侵略我们老家,我们受了很多苦,所以我说绝对不能让后代再受这样的苦。这么大的国家,4亿多人口,日本鬼子居然把我们国家打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参军去!”1924年8月出生的原国家体委国际司调研员吴禄成,彼时是1950年华东革命大学(现上海外国语大学)第2期学员,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后,吴禄成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从学校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赴朝后,吴禄成因具备英文专业知识成为赴朝语文工作队成员,在志愿军第15军任英文翻译。
  提起当时的决定,已经96岁的吴禄成仍然十分激动,说道:“我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很辛苦把我们养大,照说我在念大学不能离开妈妈,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热血青年,怎么能忍受国家遭受欺负,再逃难、再受苦,我说不行。我和我哥商量:‘你在家,我去朝鲜,就说我去外地工作,瞒着母亲!’”
  吴禄成所在的第15军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部队,先后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等一批英雄,战场上多次的死里逃生让他现在想起来都记忆犹新,“敌人轰炸我们的司令部,飞机就像车轮战一样在上空轰炸,警卫战士比较机警,组织我们向旁边的柴堆转移,躲过一劫。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战士条件都非常艰苦,我们的物资运不上来,敌人的飞机狂轰滥炸,我们在坑道里坚持防御,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1954年,吴禄成从朝鲜战场撤出,1965年来到原国家体委工作,还利用所学专业先后主编足球、田径、射击英汉/汉英词典,审校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28个体育项目的综合性教材。“过去我们看着别的国家升旗,自己只能干瞪眼,我很生气也很内疚,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多。现在国家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我们的国旗也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升起,我希望我能在体育强国的征程上再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点滴的力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辈子无怨无悔。”吴禄成说。(转自10月23日《中国体育报》03版)
  总局系统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
  马秉勤  总局机关
  郭金岭  总局机关
  吴禄成  总局机关
  张金钟  总局机关
  贾君德  总局机关
  牛振华  总局机关
  杨素勤  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刘天成  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
  贾成祥  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
  高崎   秦皇岛训练基地
  李盼林  秦皇岛训练基地
  李如槐  秦皇岛训练基地
  王武斋  安阳航空运动学校
  魏普明  安阳航空运动学校
  夏绍基  安阳航空运动学校
  孟繁星  北京体育大学
  高印绶  北京体育大学
  成玉亭  北京体育大学
  白贤玉  北京体育大学
  傅胜才  中国体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高育亭  中国体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李文城  成都滑翔机公司
  杨德盛  成都滑翔机公司
  赵雨海  沈阳滑翔机厂
  薛善孝  沈阳滑翔机厂
  方树仁  沈阳滑翔机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