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计划”助推高校冰球发展

  为深化体教融合,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发展契机,进一步推动冰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开展,10月,中国冰球协会分别来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调研,围绕学校冰球队伍发展和冰球体教融合展开热烈研讨,初步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发挥高校的“头雁效应”,推动冰球运动在高校中的推广和开展。

北大清华冰球底蕴深厚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持北京大学校务,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总方针下,提出了“所谓健全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他把体育置于首位。
  北大冰球队经理李爽介绍,北大冰球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传承。1926年燕京大学迁入燕园,未名湖即刻被设为冰场,每年有固定的冰上化妆舞会。1929年1月,燕京大学冰球队与美国学校冰球队在未名湖展开了较量,虽然输赢未有明确史料记载,但照片铭记的几个瞬间,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冰球运动在北大这片土地上活跃过的身影。
  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初担任北大冰球队队长的孙雨南回忆:“冬天冰期短,大家都非常珍惜,尽管临近期末考试,还经常练到晚上7点,因为有微弱的灯光,吸引了许多好奇的学生在岸上围观;没有冰时就学习规则、练习体能、模拟战术。这种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集体精神,正是北大精神的体现。”
  “无体育,不清华。”秉承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初心,清华大学以优良的体育传统深深影响了一代代清华学子。1912年,清华设立体育部,成为中国最早设立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之一。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杜超介绍,清华大学冰球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18年,清华就已开展冰球运动,用的就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描写的那片天然冰场。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冰球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52年至1972年,清华冰球队在北京高校乃至全国范围内表现突出,取得西部高等院校冰上运动会冠军、北京市高校联赛亚军等优异成绩。

中国冰协促进冰球体教融合

  在两校的调研活动中,中国冰协副秘书长司亮提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积淀,冰球运动曾经风靡校园。中国冰协希望两所大学能够在推广高校冰球运动方面发挥“头雁效应”,激活高校冰球氛围,引领打通冰球学生的升学路径。
  这个想法与高校也与两所大学的冰球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北京大学分管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副书记毛智和表示,体教融合是大趋势,北大开展冰球运动,将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清华大学学生冰球协会会长李清坤也认为,冰球运动不仅有助于同学们锻炼身体,还有助于培养竞技体育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品格。
  2018年清华大学冰球队重新组队,取得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冰球锦标赛北京地区高校组第二名的成绩。目前队伍训练安排主要分为冰上训练和陆地训练及战术讲解两部分。冰上训练分为一周一次的训练赛和一周三次的常规训练。由于同学们课程安排较为紧凑,通常训练时间安排在晚上9点半,12点结束训练后返回学校,早上8点照常上课。
  2019年,北京大学也重新组建冰球队参加了2019中国大学生冰球锦标赛,这是对学校冰球运动历史最好的现实传承。冰球队领队郑重介绍,北大目前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冰球队,学生十分热爱冰球运动,每晚9点下课,10点上冰,12点结束训练后返回学校,基本上凌晨2、3点睡觉,早上8点照常上课。
  按照《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中国冰协鼓励院校积极申报设立冰球项目高水平运动队,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发展,为下一步国家青年冰球队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冰协将为两所大学冰球队的队伍建设、训练场地、参赛准备、教练选派、裁判培养和器材装备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借助两所院校科技创新和教学育才的优势,支持国家冰球青年队的文化发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给每一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做到体育与教育融会贯通,培养新时代的体育人。(转自11月20日《中国体育报》08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