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俱乐部联赛开拓创新在路上

  位于北京首都第二机场附近的柏莱特影视文化产业园内的演播厅近日时常传来阵阵音乐声和冰刀滑过冰面的“哗哗”声,然而演播厅内没有冰场,只有10名裁判在观看花样滑冰选手们在几个巨大的屏幕上滑行、旋转、跳跃,正对大屏幕的是主持人和解说嘉宾、花样滑冰双人滑世界冠军张昊。
  已举办过两届的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2020年因疫情停赛了一年,2021年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开拓视野,创新比赛形式,8月9日至14日进行三站分站赛,均采取线上比赛方式,参赛者可以自由选站参赛,在各自的俱乐部录制比赛视频。
  本次俱乐部联赛三站报名人次达到1053人,这意味着有1053个视频需要组委会工作人员接收、确认、归档,对于裁判们而言这同样是一次挑战。“因为参加的人数比较多,裁判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国际滑联级裁判、本次比赛的裁判长之一王玉民说,“另一方面,由于录制视频的冰场环境、角度和画面质量都不同,也对裁判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确保线上比赛顺利开展,俱乐部联赛组委会广泛吸纳国内外高水平线上赛事的组织经验,国际滑联对视频比赛的形式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中国花样滑冰协会组织选派了国家级及以上级别5名技术官员和5名裁判员,依据国际滑联现行规则对运动员提交的视频进行打分。
  对于收看网络直播的观众而言,这次比赛的流畅度和精彩程度完全不亚于此前的线下赛——开场有主持人介绍场次、裁判组,选手亮相、动作分析、赛后点评和分数展示环环相扣,一场完整花滑比赛需要的要素全部齐全。在这背后,组委会和裁判组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支持和保障。
  “虽然运动员没有在现场比赛,但整个比赛过程和实际的线下比赛几乎没有差别,都是按照比赛程序和比赛规则进行,裁判和技术人员可以从几个大屏幕上看到运动员不同的角度,充分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和公正。”刚刚解说完的张昊告诉记者,“只是运动员们太不容易了,运动员们训练是为了比赛,而比赛需要有现场氛围和与观众的互动,观众的掌声就是他们比赛的动力和激情,而现在他们只能对着摄像头枯燥、乏味地录制,可以想象他们的艰难。”张昊参加过2019年俱乐部联赛,对此他深有感触。
  今年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是进入2021-2022北京冬奥会赛季后国内举办的首场花样滑冰比赛。阵容中不乏国家队运动员和在以往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的名将:2020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双人滑亚军王瑀晨/黄一航、首届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总决赛女单成年组冠军安香怡、2019年俱乐部联赛总决赛精英组男子单人滑少年高龄组冠军田桐赫和精英组冰上舞蹈青年组冠军林宇飞/高子健等。此外,本届比赛也有不少花样滑冰爱好者报名大众组的比赛,他们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67年,年龄最小的2018年1月出生,分别参加成人白金组和启蒙低龄组的比赛。
  比赛在央视网、中国体育、新浪微博、网易体育、快手、B站、企鹅体育等网络平台播出,联赛第一站8月9日至10日结束,据统计,首站比赛各大网络平台浏览总量近50万,无论是选手参赛规模还是网络直播在线观众人数都让人感受到了大家对花样滑冰极高的热情。在首站比赛中,陈紫澄、赵启涵分获精英青年组男、女单冠军,杨易溪/邓舜禹尧、李宣潼/王新康分获精英青年组双人滑和冰舞冠军。成年组方面,戴大卫、安香怡分获精英成年组男、女单冠军,赵婉彤/刘宇航、张美红/孟勃霖分获精英成年组双人滑和冰舞冠军。
  张昊说:“比赛中很多运动员都只有十二、三岁,还在花样滑冰的学习阶段,只能跳二周半,所以我在解说的过程中主要以鼓励和找问题为主。”
  张昊表示,如今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开展了双人滑和冰舞比赛,使比赛项目增加到了男单、女单、双人滑、冰舞、队列滑5个,不仅提高了广大花样滑冰爱好者积极参与的热情,推动了花样滑冰项目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中国花样滑冰水平,打通地方俱乐部向国家队输送人才的通道,扩大了国家队后备人才储备。(转自8月13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