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经典瞬间令人难说再见——感受高温下的“中国清风”

  前往东京采访之前,原以为最大的敌人是“疫情”,到来后却发现还有当地的高温和日晒。据媒体报道,东京奥运会期间东京地区平均温度在35摄氏度以上,哪怕偶有海风吹过,一走到户外,瞬间就是汗如雨下。
  本次奥运会单位安排我采访滑板项目,作为第一次进入奥运会的四个新项目之一,滑板备受瞩目,从小便受到滑板文化影响的我,也十分期待本次采访。然而,东京奥运会滑板比赛全部都是安排在上午、中午进行,早上9点运动员们开始资格赛的比拼,大约12点左右进行决赛,结束比赛基本在13点30分左右,而这恰恰是温度最高的时候。
  东京奥运会滑板项目比赛地点是有明城市体育运动公园,观众席、媒体席都是临时搭建,奥运会后将拆除,也正因如此,观众席、媒体席都没有安排任何遮阳设施。尽管长得五大三粗,但我本人对日光有些过敏,几天采访下来就算全身涂满防晒霜,胳膊、小腿等裸露的皮肤依旧还是被晒伤,出现“爆皮”的情况。可即便如此,能够在现场见证中国滑板运动员亮相东京奥运会,仍是乐事一件。
  在女子街式比赛中,16岁的曾文蕙两次成功展示高难度的“尖翻5050”动作,一举杀入仅有8人入围的决赛,最终取得第6名,让长期被欧美、日本“统治”的滑板赛场涌动出一股“中国清风”,所有在场中国媒体都为曾文蕙欢呼,外国记者则忙着向中国同行打探:“这个‘中国火箭’是谁?”
  之后进行的女子碗池赛,虽然张鑫没能和曾文蕙一样杀入决赛,但是作为南京体育学院的学生,显然对滑板项目,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更深入的思考,她甚至透露,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方向就是“滑板女子碗池中外选手对比”。
  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见证了“00后”运动员的阳光、真诚与担当,更目睹了以滑板为代表的新项目亮相奥运会,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了自己的“年轻化”进程。
  作为记者,很庆幸自己见证了这一时刻,很幸运地在炎热的高温中感受到了年轻运动员带来的“中国清风”。(转自8月11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