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举重队转训基地探访运动员训练

        绿水青山环绕,鸟语花香扑面。告别了北京30多度的酷暑闷热,来到常年均温14摄氏度的大别山,清爽自是不必赘言。下了飞机又坐了近4个小时长途车,记者本已腰酸背痛,但一下车呼吸到大山的清新空气,疲劳便消散了大半,于是马不停蹄地走进石关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举重馆,开始了解国家举重队转训的酸甜苦辣。
 

细心:教练要像“传感器”


        “没缓过来,有点累。”吴景彪小声咕哝了一句,他今天的试举动作偏软,精气神也不那么足。“我看你状态就不太对。”总教练陈文斌表情很镇定,不急不慢地说,“给你几天缓缓,周五周六得赶上来。”原来,在前一周刚来大别山基地没有调整和适应的情况下,队员们就进行了强度训练,一周下来身体积累了一些疲劳,在这周发作了。陈文斌当然知道队员们的身体需要缓冲一下,避免疲劳积累带来意外伤病,因此让吴景彪“松口气”。这招果然高明,经过周三周四两天调整,吴景彪在周五的训练课上了强度而且完成得很好。
        像“传感器”一样善于发现队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和改变训练内容,一直是举重队教练们的一大带队“法宝”。“奥运临近,可能有的队员想多练,不能由着他,要在他‘热’的时候给他吹吹‘冷风’;相反,累的时候、练不动的时候给他加加油,多给他鼓劲。”陈文斌说。


恒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你刚才那个动作再看看。”教练万建辉回放着DV,张杰认真观察自己试举的完整动作,两人分析着问题所在。看完之后,万建辉又“盯着”张杰和林清峰加练一项肌肉训练。虽说是“盯着”,其实两人还是很自觉的,但由于转训基地没有合适的大哑铃来锻炼手臂肌肉,因此师徒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训练方法:用杠铃杆做杠杆,一头串上3片红色杠铃片共75公斤,另一头空着,但把杠铃杆的1/3处搭在木墩上。万建辉压住空杆一端固定,张杰和林清峰在另一端轮流拉铃过膝,左右手每组15次,共5组。
        队员们的力量训练就这样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想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就必须做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练,没有十几年如一日的积累,哪来赛场上厚积薄发的荣光时刻。
        队员们练得起劲,队医们的工作量也无形中加大了。晚上吃完饭,队员们都会到康复室做按摩放松,只见吴景彪、张杰、陈晓婷每人裹着一条毛巾毯,“大别山晚上冷,他们趴在按摩床上不活动,身体容易着凉,所以盖条毯子。”队医刘长江告诉记者,练得多队员们的肌肉会很紧,必须彻底放松,才能避免伤病积累。“每天训练、按摩,对他们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习惯了。”
 

宽心:身累心不累才是境界

 

        如果有机会踏上伦敦赛场,对在大别山转训的队员们来说都将是第一次。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不是每个人都过得了“心理关”呢?这当然也是横在教练和队员们面前的问题。“训练完打打游戏,听听音乐,去湖边散散步。”吴景彪很懂得如何放松自己,“有时还会逛网店买点好玩的小东西,总之尽量让心情放松。”
        欧洲杯和NBA总决赛激战正酣,队员们会在周末或上午看球放松一下。“打赌啊,输的请吃冰棍。”张杰和记者“赌球”,结果输了,只得乖乖请客。可大别山基地唯一的超市却“不给力”,最贵的冰棍也只有4元。“下次我们加码,赢的到超市随便挑,不封顶!”
        身累心不累是一种境界,队员们正在努力接近着。和队员们相处的日子总是很开心,因为快乐可以传递,就像走在阳光里,周身都是温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