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举办足球锦标赛 多举措促足球发展
近日,年度市足球锦标赛在景德镇体育中心火热进行。顶着烈日,双方踢得有板有眼。之前刚刚结束比赛,正在场外阴凉处休息的球友中,一名满头汗水、赤着上身的老人十分惹眼,年过七旬的他能在这样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来的赛场,让年轻人都不能不佩服。
同样精神矍铄的是72岁的杨立村,曾经代表江西省足球队参加过1959年首届全运会的他,如今是景德镇市足协的主席,坐在场边的遮阳伞下,他一边看比赛一边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聊着。景德镇每年都会组织几次市级足球比赛,杨立村说,“城市足球不搞不行,这是个营造氛围的事。”
景德镇 领先“校园布局”7年
我们的话题就从“氛围”开始,实际上,景德镇并不是江西足球氛围最好的城市,但却入选了校园足球首批44个布局城市,江西入选的城市除了景德镇,就是省会南昌。为什么是三线城市景德镇,而不是其他城市?答案很简单:动手早。
全国校园足球活动正式开展是在2009年,而景德镇开展类似活动要早得多,市足协2002年就已经选派教练在小学校园里进行业余训练指导,组织进行甲乙丙三级小学联赛(甲组/五、六年级;乙组/三、四年级;丙组/一、二年级),从2002年最初8所小学参与到2005年后的12所小学,当校园足球正式布局景德镇之时,这里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校园足球目标所指都会是普及,之所以说景德镇“特别”,在于其实现了产出专业人才的“提高”部分。
普及之后的延续,一直是校园足球最大的瓶颈。通常,小学毕业后,一些具有天赋的少年都会面临继续踢球,还是将精力转移到学业上的矛盾,这种冲突是绝大多数家长无法回避的。而“体教结合”四个字,说来轻松,只有实际操作才能了解其压力重重。
政策扶持 “体教结合”迸发神力
景德镇做到了。2007年,景德镇市教育局发文,同意省重点中学景德镇二中组建足球班,名额50人,该班单独招生,直至高中毕业。这一政策对今天景德镇足球青训体系的建立,几乎是决定性的。许多有天赋的孩子及其家长了解到,足球这条路还可以继续走下去,就读重点中学的同时,他们多出了6年时间探索未来的可能,而这6年时间对发现专业足球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搞了一辈子足球的杨立村对景德镇青少年足球实现“体教结合”,用了这么一句话评价:“深刻认识到教育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种关系。”看似官方,但在理解之后,你会知道这绝不是套话。青少年,年龄决定了他们是受教育的主体,青少年足球开展如果离开教育部门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将“寸步难行”。正常说,体育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因为我国竞技体育需要,一直被划分为两个体系,而当它们回归原本的状态,将会迸发出另一种神奇的力量。
政府提供了平台,促成了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携手,教学与足球结合。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景德镇青训系统也随时有可能瓦解,那便是资金。
不得不提到景德镇籍江西省足协主席张天元,出于自己对足球的热情,十数年来,张天元长期自掏腰包,支持经费捉襟见肘的景德镇足协开展青少年足球,包括支付教练的工资、解决外出训练比赛费用、补贴家境贫困的学生,他对景德镇青训的促进作用,不仅是数百万元人民币可以衡量的。
建立多级梯队 进入职业球队
景德镇二中如今是江西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拥有男、女足多级梯队的青训体系正日渐成熟,这里不仅有景德镇当地足球少年,还有来自省内赣州、九江、南昌、上饶等地市,乃至周边省份安徽、浙江、湖南、福建等地慕名而来的学生。当孩子被招录之后,他们的家长就在景德镇租下房子伴读。基地总教练雷希隆说,隔三岔五就有外地家长带小孩自荐,但我们招录外地孩子标准要高于景德镇当地的孩子,如果对本地苗子在足球专项上的标准是“不错”,那外地孩子一定要是“非常突出”我们才考虑留下,这也是对孩子的前途以及家庭负责。
你很难想象,不是市场化的足球学校,不是职业俱乐部梯队,更不是专业体校,这里只是景德镇普通的中小学校园,但近年已经输出了200多名小球员进入各职业俱乐部梯队。这种通过“体教结合”真正产出足球专业后备人才的模式,别说在江西省,就算在全国范围内,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标本。
(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