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明星与学生运动员大运会赛场共竞技

    为期十天的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已经落下帷幕,在过去的十天当中,“孙杨”无疑是最常被人提起的名字,这位伦敦奥运赛场两枚金牌得主的到来使得本不太受人们关注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一时间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但对于孙杨的首次大学生运动会之行,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很多人认为,大学生运动会说到底其实就是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拼,根本无法体现现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真实情况。事实真的如此吗?


用体育明星激励大学生


    在本届大运会开幕式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本届大运会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大体协联合秘书处秘书长杨立国在谈到奥运明星参加大运会时明确表示:“明星运动员对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这是一件好事,也应该是一件值得我们大家鼓励的事情。”
    在国际体育赛场上,奥运冠军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于全世界各个高校。现在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国内有教育、体育两套完整的人才培养系统,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是杨立国认为,孙杨的成功,是将两套系统各自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的代表,孙杨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为国家争光的同时也为其所在的学校争得了荣誉。
    据统计,在普通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中,有过专业队训练经历的运动员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具备高超的运动技能,进入高校即可为学校争得荣誉,因此在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专业队运动员备受青睐。然而浙江游泳队领队叶东惠表示,此次派出孙杨出征大运会,并不是从代表队的成绩出发,因为“对我们来讲,孙杨的影响力是他此次参赛的最主要目的。”叶东惠认为,目前孙杨应该算是一个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典型代表,也代表了我国体教结合的成功典范。


探索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


    在本届大运会的赛场上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全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学生运动员培养方向单一、竞技水平不高、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和章表示:“校内的高水平运动队必须坚持做下去。”但是如何在坚持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体育的运动人才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有专家特别提出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应建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运动训练课程”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可以保证运动员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运动水平的提高,也为培养高水平教练员打下基础。
    在高校体育管理者来看,高水平运动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最高水平的体现,在学校全面提升学校形象、彰显学校在全面提升培养人才素质时所具备的绝对实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届大运会东道主之一南开大学副校长杨克欣表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她同时还指出,虽然高水平运动队是学校的骄傲,但目前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校中并没有完全发挥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
    目前,高水平运动队在各个高校来说都处于高校体育教育的“顶端”。高水平运动队的存在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学校原本就不算多的体育资源,譬如场馆、教练等等,这与高校普通学生从事体育锻炼难免产生矛盾,然而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运动员却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机会走上高水平竞技场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一来即便学校拥有高水平运动队伍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对于部分中小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行为在部分高校管理者看来似乎“多此一举”,很多人认为中小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并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权良柱更是直言:“这类队伍无异于中小学中的奥数班。”他认为相对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而言,中小学更应该着重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全国高校的体育普及水平以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得到普遍的提高。

(杨卓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