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协组织专题研讨会为“体测”把脉
就在新赛季CBA揭幕之前,中国篮协专门组织了一次“体测”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既有阿的江、李秋平、张云松等国内新老教练员,也有资深篮球记者,还有负责体测工作的篮管中心运动队管理部相关人员。这是中国篮协在恢复“体测”3年以来首次组织如此规模的研讨会。
运动队管理部部长宫鲁鸣开门见山,希望参会的所有人开诚布公,对“体测”提出自己真实的意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篮球的发展。宫鲁鸣首先介绍了篮协今年所设计的4项体测的基本内容、设计初衷以及相关标准。强度投篮的目的是增强运动员在运动战中投篮的准确性,因为投篮是中国篮球的传统优势,但随着各队越来越重视球员身高,投篮的准度和强度都有所减弱,尤其是急停跳投在比赛中已经很少见。上下肢力量测试的初衷是考虑到中国篮球运动员在该项上的劣势最为明显,但同时这一项目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整个测试过程中,除了易建联之外,在这一项上成绩令人满意的球员基本没有。折返跑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力,这是比赛对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
之后,各位主教练和媒体记者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综合起来,这些意见集中在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目前的条件和环境下,篮协组织“体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八一男篮主教练阿的江表示,“体测”符合篮球项目运动规律,中国男篮今年在亚锦赛上的失利暴露出了很多训练中的问题,“体测”对提高运动员的职业素养,督促队员自觉训练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方面的意见主要认为,篮协目前所设定的体测标准并不高,球员只要系统训练,达标基本是没有问题的。阿的江介绍,自己当运动员时,主教练要求投篮是每分钟中10个达标,而目前体测中外线球员两分钟命中15个就已经是满分的成绩了。而折返跑的标准相比于自己年代“三从一大”的训练更是低了很多。北京青年队主教练张云松也现身说法,在退役3年之后,他还能轻松跑完折返跑测试中的一组,这样对比的话,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达标应该不是难事。同时在力量训练上,张云松当年不足80公斤的体重,上下肢测试负重可以达到体重的1.5到2倍,比现在实行的体测标准要高得多。
当然,“体测”的所有设计也并非尽善尽美,研讨会上大家都普遍提到的一点是,测试的内容细节以及标准可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变。比如原上海队主教练李秋平就坚持认为,体测的标准要提高,因为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真正提升运动员的水平。阿的江的意见则是,标准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区别设定,比如伤病运动员、不同位置上的运动员以及国家队运动员,应该有各自的一个达标线才更加合理。
(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