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马拉松成为城市名片市民的节日

    奔跑的城市,市民的节日,刚刚结束“18岁”成人礼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来自84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名长跑爱好者。长长的人流织出一条斑斓的彩带,所到之处,将上海的城市景观如画卷般一一呈现。
    1996年金秋,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呱呱坠地,好似初生的婴儿。经过18年的精心打造,上海马拉松赢得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称号,在国际城市马拉松版图有了一席之地。从最初只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人,到如今有84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名选手和爱好者。越来越多的外籍参赛者慕名而来,今年占到了总人数的1/6,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在上海马拉松舞台上,东西方文化得到完美的融合,城市的包容性得到升华,成为真正海纳百川的群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精神。作为上海城市的名片,‘上马’承载着路跑爱好者的期待,肩负着以马拉松精神推动城市精神发展的重要功能。”上海市体育局巡视员陈一平说。
    有人说,要想认识一座城市,跑步是最好的方式;要想深入这座城市的生活,跑步也是最好的方式。与夫人携手跑完10公里,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之子、国际奥委会执委胡安·安东尼奥·小萨马兰奇,亲身体验了“上马”的特有魅力。
    小萨曾6次参加纽约马拉松赛,跑10公里显然很轻松。他说,之所以选择参与马拉松,因为这是融入城市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活力,感受到跑步带给他们的快乐,带给所有跑者彼此间的尊重和包容。”终点处,面对不少跑友的签名、合影请求,他都欣然接受,“马拉松为上海带来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推动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则通过马拉松这一平台,每年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变化和魅力。”
    作为萨马兰奇基金会主席,小萨“希望明年还能参加‘上马’,如果可能,争取挑战全程马拉松。”
    健身跑的方阵中,被称为“假肢舞者”的廖智,成为今年上海马拉松赛最美丽的一道风景,而她的自强不息、乐观向上,正是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
    5年前的汶川地震,廖智被埋26个小时,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双腿,但是,她并未就此消沉,肢体的残缺也挡不了她对奔跑的渴望。此次,廖智带着假肢跑完5公里,她第一时间更新微博,将自己跑步的美图与所有人分享。“这一次我们只参加了5公里健身跑,来年再来10公里吧。”廖智传递着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也加入了路跑队伍,并被周围人群的快乐情绪所感染,“上海要办国际顶尖水平的马拉松,就要办成安全、环保、快乐、个性充分发挥的赛事。同时,上海把马拉松赛作为城市文化来推进,力求反映出城市发展过程,展示城市的亮点。”

(平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