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见真章——F1中国大奖赛驰骋11年
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的F1中国大奖赛,正日渐提升办赛的专业性和市场的成熟度。“节日效应越来越凸显,不断激发着城市的活力。”
尽管F1赛场迎来了V6涡轮引擎,以往招牌的刺耳轰鸣今年大大缩水。有相当一部分车迷表示不习惯,“新引擎声音太温柔,看比赛不需要戴耳塞,这还是头一回。”引来了不少吐嘈声,但三天共18.5万人次的车迷到场就很可喜,说明市场正在不断地养成。赛事运营方、久事赛事公司总经理姜澜坦言,“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F1中国赛办成基于赛事核心的更盛大、更丰富的城市节日。”
几年前,F1掌门人伯尼曾对上赛场练习赛和排位赛的上座率表达过不满。中国的赛车运动刚刚起步,缺乏赛车文化底蕴,参与群体也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局面正在改变,这次排位赛天公不作美,气温很低,下起了小雨,现场也吸引了4万多人。”
改变还体现在受众群体上。以往,F1上海站的购票主力是企业团体,今年来自官方的调查统计,个人购票占了80%,尤其是外地观众多了,观众结构在发生着改变。“经过一年年不懈努力,市场终于培育起来。”姜澜并不否认,与世界汽车运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横向比较,中国市场的确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与自身纵向对比,随着赛事专业水准的提高,服务配套商业开发都在进步,F1中国赛的市场已逐渐成熟。
“把F1办成城市节日,就要在这个大平台上,让文化、体育等多元要素在此聚合,从而产生对城市旅游业、服务业的推动力。”赛场外的水景广场,人潮涌动,创纪录地搭建起4万平方米的“嘉年华”活动区。从初期的停车场,到卖小吃纪念品,通过规划开发,如今以汽车运动为本,推广车文化,有改装车展示、新能源车试驾、国际汽车改装风尚秀,还有追溯汽车渊源的历史回顾,各种与汽车文化相关的展示和体验,既吸引大批观众参与,也营造赛车文化氛围。
据介绍,为让所有观众都有“过节”的享受,同时吸引更多海内观众,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创新已在推进或酝酿中。“明年,在看台上能看到围场的幕后花絮,通过手机就能听比赛解说,希望通过叠加的、创新的服务方式,让观众体验来现场看比赛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主办方今年原本打算推出营地票,车迷可以在草地上扎帐篷、露营观赛,但最终由于安保原因而不得不取消。据悉,明年还会继续推出营地票。姜澜表示,“明年我们会把方案做得更完善些,还计划引进房车宿营,白天看比赛,晚上狂欢。希望通过各种元素的聚合,让F1比赛真正成为城市的节日。”
姜澜相信,随着F1中国赛的平台价值逐渐得到社会认可,观众和各方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提升,“城市节日”的氛围也会越来越浓。“相比国际汽联颁发的奖杯,观众对‘节日’的满意度,赛事对城市的推动力,才是我们更看重的。”
(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