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发展需有“道” 焕发新生机

    2014年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日前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落幕。中国跤这一古老的体育项目,经历七运会后离开全运会体系的低谷,如今正逐渐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
    本次中国跤锦标赛的赛事水平如何?中国跤的技艺怎样继续精进?作为本次比赛的裁判长,马建国对比赛的水平最有发言权,他认为这次锦标赛运动员的总体水平提高不少。“特别是女子选手,比起去年,技术含量要大了许多,也出现了一些难度动作。”女子项目2002年刚刚设项,但发展速度之快超出预计。相比女子项目,男子各级别的技战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男子选手在小级别上比大级别提高得更多,特别是手法上。”
    从事中国跤事业多年,马建国对什么是原汁原味的中国跤有自己的思考,“不是脱了柔道服穿上褡裢,就叫中国跤了。中国跤发展了几千年,在基本功和技术上都有独到的特点。”比赛中有不少柔道选手前来参赛,结果很难走得远。“技术环节和训练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以前的比赛也有很多国内柔道高手前来,基本上都是首轮遭到淘汰,能坚持到第二轮的很少见,第三轮则完全没有。这是因为柔道和中国跤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运动,很多人误以为脱了柔道服,也能来中国跤赛场试试,结果发现根本不行。”    
    一千年前,宋朝就出现了最早记录中国跤发展的著作《角力记》,可见中国跤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中国跤的技术动作多变,可以用“大动作三十六,小动作似牛毛”来形容。马建国认为,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跤的技术非常重要。“我觉得中国跤像武术也像京剧,是一门艺术。除了形成文字的教材和资料,学习中国跤还要有言传身教的部分,看书看录像固然有用,有时候也要名家点拨,四两拨千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比去年,今年全国锦标赛的报名人数飙升到394人,是历年来最高,这个数字甚至超过奥运项目举重、摔跤、柔道的锦标赛参赛人数。
    “看了这几天的比赛,给我的感觉非常好。场面很好看,队员衣服干净规矩,入场行礼,结束也行礼,这体现了对对手的尊重,反映了中国跤的整体人文素质在提高。”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的中国跤知名学者苏学良教授研究中国跤几十年,他与几位中国跤前辈共同提出了“中和、谨信、自强、厚德”的八字方针,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可。“项目的发展不能舍弃文化理念,中国跤在民众中要有好的地位,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我看到这次比赛中有些运动员,面对场上对手摔倒的局面,没去一旁庆祝,而是轻轻把对方扶起来,非常细小的动作,却能体现精神层面的素质。”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跤的需求正在提高,中国跤也在审时度势走向世界。正如柔道起源日本却风靡欧洲,如今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开始了解中国跤。“作为起源国,我们应该输出什么,向世界呈现什么,这需要所有中国跤人细细思考。”苏学良认为,中国跤的推广应把身体和思想教育放在技术教育之前。“我们应更加重视人文理念和教育功能的输出,中国跤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也是中国跤最大的魅力所在。”

(袁雪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