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3球员每年能打50场——管窥立陶宛篮球

    在李宁全国U13篮球训练营里,活跃着一位个子不高,略有些秃顶的老外,他就是负责技术训练,有立陶宛“荣誉教练”称号的里那塔斯·马里斯。
    立陶宛人口不到300万,却曾拿到过4枚世界大赛奖牌,趁着U13训练营的机会,记者同马里斯聊起了立陶宛的篮球情况。
    这位训练玩命,全身是汗的教练十分骄傲地告诉记者,别看立陶宛人口不足300万,但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篮球人口。“在我们那,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十分喜欢篮球,就连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什么是篮球,篮球是我们的国球。”按照我们的话说,就应该是篮球运动群众基础好,抓得早。
    马里斯介绍,在立陶宛,想打篮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篮球场随处可见,学校、街道、自家院子或社区里到处都是篮球场或篮架。
    马里斯告诉记者,他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培养小孩子玩篮球,教一些基本功,做标准的示范,由于抓得早,再加上细致和标准,所以孩子们进步很快,基本功也很扎实。看着眼前训练营中的小队员千姿百态的运球或投篮动作,马里斯说:“如果我们的队员是从全国选上来的,那他们的动作和基本功会是一样的,不像这些孩子这样参差不齐。”
    立陶宛有很多篮球学校,孩子们通常是在普通学校学习,一周训练4次,一天训练一个半小时,他们上午上课,而且学习成绩都很好。在他看来,练与学不存在矛盾。“在学校他们会很好地学习,做完作业后就去训练,学习没什么问题。”马里斯认为,一个孩子如果在学习上不成功,那他也不会在运动场上成功,“篮球是一项靠智商的运动,脑子不够用,就不会成为优秀运动员。”而且他认为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首先应该负责的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体育运动。“他们应该去监督孩子学习,保证他们的学业。”
    另一个让立陶宛人篮球天赋得以发挥的原因,是他们的比赛很多。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打比赛,玩的成分更多,但从11岁起,在每个年龄段都有比赛,而且非常多,“像U13这样的小队员,在我们那每年可以打50场比赛。”这一数字令记者十分吃惊,国内的WCBA联赛,一支队一个赛季下来,打到冠军也不到40场,但他们的小孩子却能打到50场,也就是说几乎每周都有比赛。有校际间的,有地区性的,多种多样。因为时间关系,记者没能再细问,但也在质疑,他所说的50场比赛,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篮球娱乐性质的,否则这个密度太高。
    马里斯说,在立陶宛每个城市都有篮球学校,而且在大城市中更是“随处可见”,“全国加起来有200多所,每个城市、乡镇都有篮球学校。有的是免费的,有的是收费的,首都维尔纽斯更是篮球的乐园,那有很高端的篮球学校,但学费也较贵,有的一个月需要70多美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很多喜欢篮球的孩子,因为经济原因选择了收费低或免费的篮球学校。”
    马里斯告诉记者,他们的训练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强调标准和细节,因此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投手,他们的得分能力、阅读比赛能力和应变能力非常强,因而能在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大赛中拿到奖牌。另外,像秦皇岛这样的综合性训练基地,立陶宛国内有5个,“虽然不像这里这样大,但条件也很好。”

(孙秋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