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有力保障田径青奥佳绩国家铸就

    第二届青奥会的熊熊圣火已经熄灭,但青奥会中国田径运动员的表现却为中国田径的未来撒下了火种。本次中国队共派出9名队员参赛,收获6金1铜的骄人成绩。青奥田径代表队领队黄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较好地发挥自身水平是小运动员们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青少年比赛中,能稳定发挥自身水平,我们就有一定竞争力!”黄炜说。
    中国田径队参赛9名队员中,4人创造个人最好成绩,1人走出赛季最佳成绩,成为他们最后夺冠的关键——夺得400米栏金牌的徐志航,此前最好成绩是50.74秒,决赛中他跑出50.61秒,将自己最好成绩提高了0.13秒;男子铁饼冠军成昱龙投出64.14米,刷新了自己63.66米的个人最佳成绩;女子铁饼冠军孙康平以52.79米夺冠,也将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提升了70厘米;女子5000米竞走金牌得主马振霞也走出了22分22秒8的赛季最佳成绩。更难能可贵的是,女子链球选手徐鑫颖在资格赛和决赛中,先后投出68.19米和68.35米,超过自己此前最好成绩近3米,并且能够在下雨的情况下,保持技术稳定……
    除了竞技之外,青奥会为年轻运动员提供了一个沟通、分享的舞台。比赛之余,这些小选手可以更多融入文化环境中,在动手实践和相互交流的过程逐渐打开自己。“女子链球选手徐鑫颖之前比较内向,这次青奥会也给了我们一个长时间交流的机会。在与我们的谈话中,她的性格也在渐渐变化。从之前想成绩、想名次转化为想技术、想动作,这就是一大收获。”黄炜表示,其他运动员在此期间也收获颇丰。“他们都会主动用yogger(社交钥匙)交朋友,还有运动员积极报名烹饪小屋,展示自己的厨艺。这些比赛之外的交流,我想都为运动员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宝贵财富。”
    分析本届青奥会中国田径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田管中心副主任王楠表示,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团队保障,是中国田径运动员比出好成绩的关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青奥会取得的好成绩,离不开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省市体育局、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和保障,特别是青少司、经济司在经费投入上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这使得各省市体育局在运动员训练、参赛方面给予的全方位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得小运动员们能够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抓好各项备战和参赛工作。通过这次备战过程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才能推动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王楠说。
    中国田径之所以能持续贡献出一些好苗子,持续两个奥运周期的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至关重要。青奥会中国田径选手取得的优异成绩既是对高水平后备人才战略布局和基地建设工作的一次检验,也是所有人辛勤努力工作的一个最好回报。王楠介绍:“伦敦奥运会周期,中国田协已经成立132个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而新周期(2013年至2016年)计划成立130至150个。本周期在男女竞走和女子投掷传统优势项目上,全国注册运动员分别增长了136%和135%。越来越大的规模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信心,也对我们新周期进一步抓好田径后备人才和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一定要担当起促进田径发展、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责任。”

(叶珠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