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人才科研类航模比赛注重科技创新

    作为比赛的精髓所在,科技创新一直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此,比赛还专门设置了科技创新作品评比。据了解,2014年科研类科技创新作品评比共收到128件创新作品的申报,在数量上比前一年又有所增长。
    对于学生们越来越高的科技创新热情,比赛科技创新评比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黄俊认为,这对于推动行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虽然近几年我国的航空航天方面有很多进展,但总的来说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行业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才,但是目前国内搞航空航天加起来也就100多万人,圈子非常小。所以能通过这样的比赛,让体育与科研结合,培养更多学生对航空航天的兴趣,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
    据黄俊介绍,目前的科技创新作品评比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结合比赛项目,学生们通过创新,想办法想招数,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除此以外,还有非比赛项目的创新,这方面的思路的就比较广了,只要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都可以囊括在内。
    不过在数年的评比工作中,黄俊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知识储备达不到要求,又比如学生容易掌握不住创新重点,用复杂方式去解决简单问题……他以四悬翼为例,“当初美国设计四悬翼,是为了让载重量更大。但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能因为比较先进,就锁定用它。能够用一个发动机带一个螺旋桨,我们就不应该用两个、三个、四个。用更环保、更经济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鼓励的创新方向。”
    虽然学生的创新设计还有这样那样不成熟的地方,但是黄俊还是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收获大于失误。而且通过这样一届又一届的不断引导和鼓励,中国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才会有所提升,对培养人才和锻炼学生动手解决能力方面,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这一点,在比赛现场尤其直观。很多项目经过几届的前后一对比,进步显著。比如垂直起降,前几年几乎很少有队伍能够成功,但是今年成功率已经非常可观了。此外,在比赛的推动下,许多原本与航空航天并不相关的高校,也开始逐渐关注甚至重视起这个领域来。像河北科技大学,就已经由此发展出一个专业,并且有了一支100多人的航模队。
    在黄俊看来,这是弥补目前国内人才缺口,尤其是通用航空人才缺口的一条积极而有效的方式。“在美国民用飞机中,有90%都是通用航空飞机。但我们现在的民用飞机只有3000多架,通用航空才1000多架。跟美国比起来,我国的通用航空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与之相对,我国的专业航空航天院校数量有限,很多通用航空方面的人才还是需要依靠在这方面有兴趣、有优势的普通高校来实现。而这样的航模创新比赛就成为吸引高校关注,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