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赛时代 中国青少年足球应该怎么搞?

    我们差在哪?对手强在哪?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国青少年球队近些年参加完亚洲、世界大赛后媒体的“命题作文”……我们当然应该关注这些问题,但与此同时,寻找到另外一些问题的答案似乎更加急切,也更加重要一些,比如,后大赛时代,中国青少年足球怎么搞?
    U19国青兵败缅甸亚青赛之后,几乎没有人关注这支球队未来的命运,就像几个月前中国U15女足国少青奥会夺冠后一样。无人可选当然是我国青少年球队近些年战绩不佳的重要原因,但球队建设缺少延续性、国内青少年竞赛体系不健全同样是不得不剜除的“毒瘤”。
    先说球队建设的问题。按照中国足球的惯例,国青、国少、国奥如果无法通过亚洲预选赛,这支球队的建制就不会被保留了,1991年龄段的中国U22国青队兵败亚洲U22足球锦标赛之后,没有获得参加亚运会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在他们之后的1993年龄段的球员还有机会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预选赛。
    在欧美发达足球地区,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出现,因为除了正规的洲际预选赛、世界大赛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比赛任务,像中国球迷最熟悉的土伦杯比赛,就是一项专门针对青少年球队的国际足球邀请赛,在欧洲,全年可供选择的类似赛事多达十几项,如果所属足协愿意,让自己的青少年球队参加20场以上的国际比赛都不是问题。
    但在我国,出于经济以及奥运战略的考虑,青少年球队的组建时间往往有严苛的时间限制,之前中国U15女足国少队之所以能保持超过3年的建制,也不是因为什么特殊原因,而是因为这支球队幸运地在三年内都获得了参加洲际大赛的机会。但对于近些年屡屡兵败亚少赛、亚青赛的中国各支国少队、国青队来说,他们参赛的机会可能就只有一次,未来不会再给他们任何出访、参赛的机会。
    在其他足球国家,即便国字号的青少年球队成绩不佳,没有太多比赛可供参加,他们也可以通过国内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延续自己的足球生涯,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由于之前各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大都不重视青训培养,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青少年梯队只有寥寥几支,没有参赛球队,即便中国足协想组织相关比赛也无济于事。直到今年,中国足协才启动了只针对中超球队的精英联赛,要求所有中超俱乐部都组建由16—19岁球员组成的俱乐部梯队参加比赛。但同样因为经费、组织等原因,该项赛事只能选择赛会制和集中制,对于青少年球员的成长、进步帮助有限。
    总而言之,我国青少年球队、球员参加大赛前面临的都是国内比赛机会有限,到了大赛就“要么出线、要么解散”可怕压力,如此情况下,屡屡出现“黑色×分钟”、“只差一步到××”这样的极端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已故世界足坛名帅博比·罗布森说过,一国青少年足球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对足球项目的理解程度。按照罗布森的推演,我们对于足球,还真的只是“门外汉”。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