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哨响—记浙江金华箬阳小学校园足球
从浙江金华西南方向出发,53公里外就是箬阳乡,虽然看似并不遥远,但因为山势陡峭,每每从金华驱车前来都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这里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作“小西藏”。
坐落在海拔800米的猪头山上的箬阳小学是全乡6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唯一一所学校,学校里有66个孩子。
陈晖原本在其他学校当会计,但“不知怎么(陈晖语)”就被调到了箬阳小学当校长,就这样,陈校长和他学校里的校园足球故事就此开始了。
陈晖身高只有1.60米出头,在金华市区的小学,高年级比他身高高的孩子比比皆是,但来到箬阳小学,却人人比他低了半头。身高上的“优势”并没有让陈晖感到自豪,他觉得,是因为缺少有效的锻炼手段,山上的孩子才没长高。
于是,陈晖结合学校只有两块篮球场的特点,制定了发展足球项目的策略。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小私心——因为2011年区教育局举行的足球比赛中,只有7个队报名,而前八名都可以计入成绩,为了箬阳小学历史上第一个区运动会名次,足球队成立起来了。
既然要踢足球,首先就要解决器材和场地的问题,箬阳小学的孩子们大都是留守儿童,家里条件都不宽裕,向家长要赞助根本不可能,陈校长便用两条长板凳组成了“球门”,用纸团做成了“足球”,在不足500平方米的碎石场地上开始了“训练”。
器材、场地解决了,师资问题又摆在了陈校长面前:学校11个老师没有一个学体育出身,平均年龄也都在50岁以上。不得已,陈校长不得不自己买足球教材钻研,然后“现学现卖”地教给孩子们。三年来,每每置身箬阳小学,都能看到在山路上奔跑练体能的孩子们,能看到在教室里练头球、传球的孩子们,能看到在马路上一边躲避汽车一边踢比赛的孩子们……
陈校长说,通过让孩子踢球,孩子们身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山里娃并不像外界以为的那样吃苦耐劳,相反因为遗传和营养的问题他们大多比较瘦弱,而留守中的隔辈教育也让他们变得缺乏自信和竞争意识。”校队里有个孩子叫陈伟健,以前他是班上的捣蛋分子,曾带队逃课去校外挖野笋。现在,身为足球队主力的他没这闲工夫了,除了上课,就是苦练球技。在去年区里联赛的半决赛中,陈伟健不但带伤扑出了对方四次射门,还在点球大战中一脚定乾坤。五年级学生余航因为成绩差被转学到箬阳小学的时候,余航索性连作业都懒得应付了。来到球场上,负责组织中场的他几乎每场比赛都能开大脚远射,成为球队获得区里亚军的功臣。现在的余航上课不低着头了,作业也按时交了,成绩虽然没有太大的提高,但至少没有拖班级的后腿。
箬阳小学人人会踢球的故事不久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热心人来到了学校:绿城前队长、现后备队主教练马成来了;恒大皇马足球学校王剑远教练来了;金华市公交三公司的一位调度员滕昌盛还在公司领导的帮助下,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上山,免费教孩子们踢球;金华的足球未来之星徐继祖同学利用回家探亲的时间来校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足球;上学期,金华市北苑小学体育老师孟一飞来到箬阳小学支教,孩子们终于有了专职带队老师;这学期,金华市北苑小学体育老师张婷来到箬阳小学支教,为了让孩子们能尽快提高足球水平,利用休息时间,以赛代练的方法,带领孩子们到处征战几过家门而不入,与孩子们同吃、住共进退。更让陈校长高兴的是,世界杯期间,箬阳小学还受到了央视《豪门盛宴》栏目的邀请进了京,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乐坏了。
陈校长说:“我们选择校园足球,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带给孩子们。要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成长呈现各自的特点,就像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自然界一样,让我们的足球文化成为开启学生阳光人生的开端。”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