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如家”—东莞新世纪主场采访有感

    篮球比赛,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这对采访记者来说是一件较为紧张的压力活,等赛后新闻发布会结束,一般都到了10点以后,手慢的记者都难以胜任。记者一般会提前与报社的当班编辑说好,大概几点发,发多少字。之后编辑就会给你留出地方,然后焦急地等你发来稿子。
    然而在前方采访的记者则更是着急,必须要在截稿前发回稿子,为此他必须一面看比赛,一面找出要采写的亮点,赛后还要一路小跑地进入新闻发布厅。某种程度上说,整场比赛他们一点也不比场上的球员轻松。新华社记者徐济成曾在一次CBA主教练和经理人的赛前培训课中谈到过这份职业的辛苦。目的是让各俱乐部注意媒体的职业特殊性,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采访条件,帮助其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采访这么多次比赛,这次对东莞新世纪的主场有了“如家”的感觉。这是一个坐落在东莞大朗繁华地带的一个4000人的体育馆,因为是座老馆,因而它的设施并不奢华现代,但这里却非常舒适,有点欧洲赛场的味道,场地与看台离得较近,前排的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到体能教练是怎么半跪在地上为李慕豪放松跟腱的(因李慕豪2.18米的身高,体能教练实际上是藏在其两腿之间,不仔细看你根本找不到他人,还以为李慕豪是自己一人在护板那观看比赛),戈尔的画板上会画些什么,李群是怎样连说带比划地与队员交流。除了看台上的观众因距离近很享受外,不大的场地上还设有包厢,那些花高价的球迷可以在惬意看球的同时,边喝着饮料吃着时令水果,边与同伴神聊观感。
    而工作在这里的记者也很是惬意,他们的位置简直让北京的篮球记者有点羡慕嫉妒恨,北京的文字记者席在赛场的一个角落,又高又偏,眼神不好的都会看着吃力,而东莞的记者却坐在离场地仅几米之遥的场边,球员和场内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在这里有线与无线网络并存,更方便的是这里有一台打印机,服务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把技术统计交到采访记者手中,帮助他们认清每节比赛的结点,而不像其他场地那样,工作人员要跑很远的路,才能把这些材料交到记者手中,且下一节早就开打,记者多数情况下也顾不得仔细地分析这一节的数据。这里的记者工作席也是全封闭带门的,且有专门的志愿者把守,没有证件的人别想滥竽充数坐到那里。
    而让记者感到更爽的是,每每他们来采访,只要事先与媒体负责人打个电话,就会预订到一份热乎乎的盒饭,如果你没有打电话,媒体工作室里也会备上方便面及一些方便的小点心,如果比赛中途你有需要,只要与志愿者说一声,他们就会一路小跑地到休息室去帮你取些水或食物。服务无微不至。
    如果你在食品上还有个性要求,那去比赛馆入门处小小的面包点心柜台,也是你不错的选择。那里摊位不大,但花样繁多,味道也极其诱人,俱乐部每场都会给前来采访的记者发一张当日免费小票,你可以随意在那里选你自己喜欢的点心和饮料。这与一些赛场开赛后桌上精光,来晚的饿着肚子采访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记者在第一时间就在自问,什么时候我们那也能像这里这样方便。
    而更让记者感到服务周全的是,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俱乐部会派一专人负责实录,然后把原汁原味的记录发给记者,他们的媒体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帮住记者腾出更多的时间,以便更快捷地完成当天的采访,俨然是一种奥运会的服务模式。
    最后要说一下,这里的志愿者不像其他地方多为在校学生,很多是周边工厂里的职工,他们不但喜欢篮球,而且把这种公益行为看成是向社会奉献一份爱心。比赛一结束,记者还看到一些年龄多在五十上下的阿姨叔叔们,很专业地拉起手,把不大的采访背景板、主教练和电视台的记者“保护”起来,保证电视记者第一时间把主教练的点评发出,且画面和背景均十分干净。一切是那样的有序井然,细致入微。如此细致贴心的服务,让记者方便、快捷、省时,真有了“如家”的感觉。

(孙秋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