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篮球“朋友圈”篮协媒体座谈会成常态

    如果不是媒体“举报”,陈江华很可能“逃过一劫”。
    在2月8日CBA季后赛首轮第二回合广东主场迎战东莞的比赛中,主队球员陈江华用前臂猛推客队外援布朗,致使其险些摔倒,当时这个违反体育道德的动作被裁判员漏判。不过在第二天中国篮协召开的媒体座谈会上,众多记者在观看视频后,均对陈江华的这个动作表示愤慨,认为应该对其有所处罚。尽管中国篮协认为该漏判并未对比赛走势造成影响,但还是虚心听取了媒体的意见,并在10日发布官方通知,给予陈江华和3位临场裁判通报批评。
    这次事件体现出了媒体座谈会的意义。媒体座谈会是中国篮协今年推出的新形式,联赛办公室主任张雄开宗明义,座谈会的目的之一是回答媒体关心的联赛问题,这让记者们得到了一个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另外一个目的是听取媒体对于联赛相关工作的意见、建议甚至是批评,以便在今后加以完善。应该说,这种形式既是中国篮协积极探索和改进工作方式的体现,同时也是联赛“服务媒体”的内在需求。目前媒体座谈会的频率维持在一到两周一次,张雄以及裁判员办公室负责人陈梦熊是两位“常客”,如果媒体有其他方面的采访要求,联赛办公室也会安排相应的负责人参加。
    从已经进行的3次座谈会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对于媒体近期关心的裁判员管理、运动员“黑名单”、亚洲外援的使用、CBA管办分离、WCBA赛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联赛办都给出了详细的官方答案。同时,各家媒体也积极献言,有些媒体认为,虽然篮协加强了裁判员的培训和管理,但临场裁判的吹罚尺度还是不够统一,遇到明星球员可能会“手下留情”。有些媒体用亲身体验说明目前部分赛场在内场管理上存在问题,一些“闲杂人等”经常会出现在场边,扰乱了秩序,对赛场安全也是潜在的隐患。还有媒体表示,某些赛场在媒体路线设计上极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赛后采访的效率。对于大家反映出的这些问题,篮协都相当重视,很多已经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陈江华事件”的处理就是一个典型。
    当然,媒体座谈会的交流是双向进行的,记者们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可以建言献策,篮协也可以将联赛的相关规定、临场判罚的原则和细节、拟推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以及自身日常的工作内容等信息传递给媒体,一来可以让媒体对整个联赛的感知和把握更到位,二来也可以增进篮协和媒体之间的理解。
    举例来说,在广东和东莞季后赛首轮第一回合的较量中,最后时刻出现了很多争议,很多媒体认为东莞队张凯距离比赛结束5.6秒时的一次踩线救球没有被宣判犯规,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广东的失利。在9日的媒体座谈会上,裁判员办公室负责人陈梦熊在播放多角度的视频之后,详细解释了这一点,由于无论是通过肉眼还是视频回放都无法确定张凯的脚触碰到了底线,所以裁判员没有做出判罚是符合规定和惯例的。
    再比如,在浙江广厦和辽宁药都本溪的首回合中,辽宁队主教练郭士强被罚出场引起了轰动,之后中国篮协给予了郭士强禁赛两场的处罚,但大部分记者不明白郭士强当时为何吃到第二个技术犯规以及对其“量刑”的依据在哪里,对此陈梦熊和张雄都给出了解释,原来对郭士强的处罚主要是针对其滞留赛场,阻碍比赛作出的,而处罚依据可以在联赛的相关规定和条款中找到。
    还有记者对于篮协给予的王仕鹏在与东莞的比赛中对对方外援布朗伸腿所作出的判罚存在质疑,认为根据篮协之前发布的精神,对于类似的坏动作应该追罚停赛,但实际上这是对判罚精神的误解,因为对于赛场上的脏动作、坏动作,只有影响极为恶劣时才会追加停赛,而王仕鹏的动作无法判定究竟是恶意为之还是条件反射,且当时他已经吃到了技术犯规,并在现场鞠躬道歉,所以裁判的判罚是准确的。
    由此可见,分别作为联赛的管理者和宣传者,篮协和媒体的及时有效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媒体座谈会这种“朋友圈”互动模式值得鼓励和推荐。

(刘小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