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双重热度”——手球潮流席卷多哈

    北京的冬天冷吗?当然!可多哈的冬天呢?好热!学过地理的人,肯定不屑于这样小儿科的对答。北纬25.26度的多哈是典型的热带气候。
    用这样的体验来形容记者亲历的多哈第二十四届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真是再合适不过。手球在中国“很冷”,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相比乒羽、三大球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在整个亚洲范围也不算热。可是在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国家,手球可是仅次于足球的“第二运动”,甚至是德国、丹麦等国的“国球”,有一大批拥趸。他们可以不远万里追随球队来到遥远的卡塔尔,把脸颊涂成球队的颜色,自带国旗和各种助威乐器,把手球赛场装点成足球世界杯的感觉。
    这样的“温差”,显然与手球运动起源于欧洲,且欧洲球队在前23届男子世锦赛垄断了全部金银铜牌有关。然而经过“多哈奇迹”之后,也许一切都会不同。东道主卡塔尔队一路杀进决赛最终获得亚军,成为打破欧洲球队垄断的先驱,注定被写入世界手球发展的历史。本人无比荣幸,见证了亚洲手球的这一荣耀时刻。荣幸之外也多了一份期待,期待这成为亚洲手球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
    作为举摔柔项目的专项记者,我能深刻感受冷门项目发展的艰难。普及度和关注度不够,市场开发也无法和热门运动相提并论。当第一次现场目击世界顶级赛事的开幕式、激烈对抗、观众气氛和办赛水平,我终于明白了何为“井底之蛙”。就像没有去过热带的人,永远不能体验冬天可以很温暖是一个道理。那些技艺高超的运动员可以将自己抛到半空,只为追求最完美的射门角度;那些激情澎湃的观众可以边唱边跳,站着看完一个多小时的比赛;那些敬业执著的媒体同行可以不知疲倦,在混采区和发布会不依不饶追着教练和球员,只为多听到一句回答……
    以上这些场景,不仅仅是“欧洲制造”,相反有相当程度都是“卡塔尔制造”,是“亚洲制造”。
手球世锦赛在多哈的火爆,足以证明这个在中国所谓冷门的项目,可以有多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有人说卡塔尔有钱,人家是土豪国家,这话不假。东道主重金请到带领西班牙夺冠的金牌教练指导球队,重金打造世界一流的比赛场馆,甚至重金雇佣国外专业的拉拉队来营造赛场氛围,都是没钱干不成的事儿。但办赛能力和态度,以及为项目发展所做的投入和规划,却并不仅仅在于钱,更在于心。

(袁雪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