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创新突破 搭建社会武术新平台

    去年10月,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在河南温县举办,“太极拳公开赛”这一概念正式推出。5月16日,随着2015年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徐州站)的开赛,今年总共4站的太极拳系列公开赛正式拉开帷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打造这一新型社会武术品牌有怎样的考虑?徐州站比赛期间,记者专访了武管中心副主任、中国武协副主席陈国荣。

整合资源 打造品牌赛事

    陈国荣介绍,“太极拳公开赛”的创办主要还是适应目前太极拳习练者人群巨大、需要一个赛事交流平台的实际需要。近几年,各地举办太极拳赛事的积极性都很高,为确保太极拳本身的影响力和规范化程度,也需要这样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赛事来进行整合。未来,除了河南焦作、河北永年等几个太极拳拳种发源地的赛事不做改动外,其他的中国武协主办的太极拳赛事将全部纳入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系列。
    陈国荣认为,社会武术的赛事作为系列赛事去做,这样便于资源统一,打造社会武术的品牌赛事。他说,目前,卫生部门、文化部门都将太极拳的议题列入相关发展项目中,而体育部门应该怎样做、优势是什么?无疑,体育部门的优势就在于竞赛组织,其专业竞赛组织功能是其他部门所替代不了的。举办太极拳公开赛的系列赛事和总决赛,就是总局武管中心、中国武协适应发展形势的一个举措。
    据了解,近两年武管中心启动了太极拳健康工程的相关工作,未来还将在总局群体司指导下加大工作力度。陈国荣说,太极拳健康工程不仅需要技术的规范体系,也需要教学训练竞赛的平台,这些平台也是一个公共服务的体系。但这个体系不完全是公益的,在社会化程度高、参与人数多的情况下它会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
    陈国荣说,未来3、5年,随着公开赛影响力的扩大,每年可以举办10站比赛,再通过各站的积分排名进行最后的总决赛,而这种总决赛是有奖励的。

完善体系 带动各地发展

    对于徐州站的比赛,陈国荣认为有的选手水平肯定参差不齐,这很正常。提高民间习武者的水平和认知固然重要,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站一站式的公开赛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将各地的太极拳运动带动起来。
    系列公开赛一般都会有些高水平的固定人群流动参赛,但也会有不少举办地的习练者参加。例如这次徐州站比赛,就有400多名本地习练者参赛,占全部参赛人数的40%多。陈国荣说,在家门口的比赛会节省很多太极拳习练者的开支,但同时又能享受全国赛事的概念。这些当地习练者哪怕只参加这一站,也会有效带动当地的太极拳发展。如果未来有10站比赛,那全国也会被有效带动起来了。
    陈国荣介绍,对于武术习练者来说,一般光练拳架之后,一段时间后会有些烦,一旦有两个人以上进行互动,就会产生很大乐趣。今年太极拳公开赛系列赛事是一个试点,成功之后还会将推手加入其中,这样整个太极拳体系就完整了。由于太极拳公开赛的评价体系、技术环节、竞赛组织全部是统一规范的模式化体系,随着未来电视媒体、赞助商的介入,其市场价值、商业价值一定会非常好。
    他认为,这样也能培养一批传统武术包括太极拳项目的民间高手。而在过去,由于民间太极拳比赛偶然性比较大,一些社会爱好者参加比赛比较随机,但在公开赛时代,高手人群通过参加不仅会得到圈里人的关注,还会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

创新突破 推广形意八卦

    据介绍,太极拳项目的这种尝试和努力并不是唯一的,未来在它取得成功和突破后,武术的其他拳种,尤其是形意、八卦这两大拳种也一定会做起来。陈国荣说,由于过去一段时间武术发展进程中对形意、八卦的淡化,导致这两大拳种的社会关注度不够。而实际上,形意、八卦的价值并不比太极拳差,比如形意拳就契合了人的生理状况,可以“练”肝、可以“练”肺,其相生相克的理论也非常有意思。
    不过一段时间来,形意八卦一直被作为小众拳种的核心技术在传承,而它们的一些传统习练者也过于专注于“练功”,这都导致普及推广不太理想。陈国荣认为,一个拳种的普及推广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以简化24式太极拳为例,不管有多少不同意见,但谁也不能否定简化24式太极拳在太极拳普及推广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简化24式太极拳,太极拳的传承很可能还是过去那样——一个老师傅带一帮徒弟那样,缓慢而保守。
    陈国荣说,对于形意八卦这样大的单项拳种的传承、比赛,管理部门应该参与进去并起主导作用,这比任它们自己自发发展要好得多,太极拳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种参与和主导不能违反拳种发展的规律,核心技术不变、表现形式可以放开去创新。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