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拳击队教练王延凯有思想政策造新人

    在今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上,以年轻拳手组成的山东队令人刮目相看,其中91公斤级拳手于丰铠夺得山东队近年来第一个全国冠军,彰显山东拳击重新崛起之势。其中,每当山东队拳手比赛时,总会看到拳台边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教练或用手势指挥,或不停地鼓励队员,比赛结束时他总会跳上拳台与队员击掌祝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就是来自山东淄博,现在国家队最年轻的少帅王延凯。
    对王延凯的最初了解,还是从总局拳跆中心副主任李频那里,因为在过去几年中,山东淄博拳击新人不断,成为山东男子拳击的中坚力量,作为教练王延凯功不可没,如今已调入国家队任教,希望记者能够采访一下他。日前,记者来到北京奥体中心,见到了这位憨厚但有思想的山东汉子。
    其实,王延凯的经历很简单,但不平凡。作为拳手,他在2005年全运会获得第5后便退役回到淄博竞技体校担任拳击教练。当时淄博男子拳击在山东根本数不上,但仅仅几年,淄博男子拳击就成为山东省的拳击金牌大户,无论是省锦标赛还是省运动会,每次都是8、9枚金牌,全面超过曾涌现出许多全国冠军的老牌劲旅青岛。因此,“淄博现象”引起总局拳跆中心的高度重视,教练王延凯开始有了名气。
    王延凯告诉记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体校校长对拳击项目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优秀拳手的好政策,如冠军退役后学校将给安排工作等,在经费上大力倾斜,因此拳击队每年都会有几次到外省进行训练,使队员获得更多的与高手学习锻炼机会;二是现拳跆中心副主任李频在城运会期间到学校视察后决定授予学校“全国优秀人才培训基地”称号并于2012年正式挂牌,允许淄博拳击队参加全国锦标赛,使队员获得了在更高平台比赛学习的机会,水平提升很快。因此,没有学校领导和拳跆中心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好政策,淄博拳击就不会有今天。
    然而,仅有好政策是不够的。作为教练,王延凯上任第一天就心存大志,准备干一番事业。他利用每次外训机会虚心向其他省市优秀教练学习,细心观察,详细做笔记回来进行消化,将一些好的训练方法手段运用到自己的训练中。同时,他总是鼓励队员,激发他们的训练热情和求胜欲望,所以每次比赛全队斗志旺盛,敢打敢拼,发挥出最高水平。
    王延凯说,正是这些好政策,使淄博拳击队总是比其他地市队早一步,如他们外训还停留在本省体校层面时,淄博队已经到外省市如陕西、江苏和安徽等,与省市一线队进行交流学习,无论见识还水平都比他们提高快。当他们还只能参加山东省比赛时,淄博队已经参加全国锦标赛了,在这样的环境和平台上,淄博男子拳击从山东走向全国,在今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上,包括于丰铠等一批山东年轻崭露头角,于丰铠入选国青队参加国际比赛,此次和王勇、王森孪生兄弟一同入选国家队,这对山东拳击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34岁的王延凯虽然很年轻,但有主见,谈到10分制职业拳击计分规则王延凯说,这是他第一次带队员参加全国锦标赛体会新计分规则,他认为新规则对拳手技术全面性要求高了,以前规则打点计分,如今要求有很好的对抗能力,进攻率和准确性,需要体能、专项体能和辅助体能,包括力量、耐力更要加强,在技术层面的前提下把这些抓好。中国拳击要在快、灵、巧的基础上,还要有主动进攻,有对抗、有好的身体素质,要移动能移动的能力,这样结合起来。另外,远、中、近距离攻防都能打,根据对手情况做出不同技战术选择。队员要知道拳台上的站位,从拳角处摆脱后如何反击等等。在困难面前要有解决的办法就不怕了,这些都需要平时训练的基础……
    谈到训练,王延凯兴奋异常,侃侃而谈。对他来说,这既是职业的需要,也是一种责任,必须做好。
    王延凯说,于丰铠和王勇王森兄弟是1995年和1996年出生,还有很多不足和很大的提升空间,争取通过在国家队的历练为国家、为中国拳击作贡献。

(杜文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