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斯图加特世锦赛黄志红笑着夺冠
背景:1993年斯图加特世锦赛,黄志红以20米57的成绩成功卫冕,1995年哥德堡世锦赛,她又斩获银牌一枚,成绩为20米04。
受访人:阚福林(中国田径功勋教练)
记者:请谈谈您眼中的1993年斯图加特世锦赛。
阚福林:毋庸置疑,那届世锦赛是中国田径史上里程碑式的时刻。由马俊仁带的女子长跑项目成绩很好,王军霞、曲云霞都取得了骄人战绩。当然,还有黄志红的金牌,那是她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其实赛前我们对参赛形式就比较乐观,但4枚金牌的战绩还是很出乎意料。此后,队员们在全运会中依旧比出了好成绩,中国田径在某些项目上取得了一定进步。
记者:您认为黄志红的崛起有何秘诀么?
阚福林:其实运动员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尤其是像铅球这种体力项目,长期系统的大负荷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说与其他选手不同的地方,黄志红的心态很好,心理素质过关。
斯图加特世锦赛上有个非常有趣的小插曲。由于各国运动员经常一起参加比赛,所以互相之间很熟悉。在决赛进场前,黄志红面色轻松地与其他选手打招呼,用英文、俄文向大家说“我爱你”。她的发音也不是很标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她这种放松的心态无疑会让对手产生压力,让外界觉得她准备得很充分,信心满满。
记者:您觉得黄志红是个怎样的运动员。
阚福林:从性格上来讲,她开朗外向,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同时她也很聪明,她能在每次出国参赛中总结经验,找到自身的不足与问题。就像刚才讲的,在赛前轻松准备,调节气氛,这也是她的一种心里战术。1991年世锦赛赛前热身时,她在临结束时奋力一投,距离很远,当时我就问她为什么要这么使劲,她笑着告诉我是要吓唬吓唬对手。
记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强大的意志品质,对黄志红的夺冠有着怎样的影响?
阚福林:高水平运动的心理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大家竞技水平相差无几时,拼的就是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当然,这一切不是靠教练的说教与听课就能拥有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与激烈的比赛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总会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咬牙坚持住就会苦尽甘来,如果掉链子了,很可能就功亏一篑了。
在这点上黄志红做得很好。1991年东京世锦赛前,我们被告知不能在本来安排好的训练场地训练,要前往距这里2个半小时车程的另一块场地训练。情急之下,我们只能临时找了个停车场,进行这堂重要的赛前技术课。当时蚊子特别多,练完之后黄志红把裤腿撩起来,腿上全是包,但她只是哈哈一笑,说练了就行,这都不碍事。
记者:两次世锦赛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阚福林: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比赛竞争真的是太激烈,太残酷了。虽然我们通过赛前分析,了解对手情况,对成绩有个预判,但当那些高水平运动员齐聚赛场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只能看临场发挥,因为大家都处在一个档次。
记者:作为教练,在两次世锦赛上您学到了什么?
阚福林:每一次出国参赛,与高水平选手教练“过招”都是我学习的机会。作为教练眼睛一定要尖,思想一定要敏感,要时刻关注国外运动员的优点,之后借鉴回国。当然,不能一切照搬,要“洋经验土用”,因人施教。
在这两届世锦赛上,我从技术动作上学到两点。一是要加强我国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二是要提高运动员最后一下的发力,这是在我观赛时观察得来的。
记者:您评价一下1995年哥德堡世锦赛中国队的表现。
阚福林:在1995年世锦赛前的竞走世界杯上,我国运动员表现很好,出征哥德堡我们充满信心。但是最终在赛前准备和临场指挥上出现了瑕疵,教练员的临场指挥与队员的应变能力都有所欠缺,最终痛失金牌。就是这样,与高水平运动员同场竞技,一点小的瑕疵就将满盘皆输。
至于黄志红的银牌,其实也算是正常发挥了。赛前她膝关节伤势较重,为减轻膝关节负担,在比赛中对技术动作进行了小调整。能将整场比赛顶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记者:2015年田径世锦赛8月将战鸟巢,您有什么展望?
阚福林:作为老一代田径教练,看到世锦赛来到中国既兴奋又紧张,中国田径迎来了在国人面前亮相的机会。虽然中国田径目前整体实力不高,但我们在个别项目上还是有夺牌的可能。我们坐拥东道主优势,有着强大的后援团,但这多少也会对运动员造成些压力。从中心领导到教练,再到后勤保障团队,都要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备战氛围,缓解心理压力。
(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