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象特级大师对抗赛丁立人站上巨人肩膀

    “温州·奥体城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对抗赛7月19日在温州华侨酒店结束常规棋第四轮的较量,丁立人执白力克以色列名将格尔凡德,从而以3比1的总比分战胜对手,成为本次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对抗赛的优胜者。丁立人并不是温州的第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却是第一位在如此高水平的男子番棋对抗赛中,击败像格尔凡德这样的国际象棋传奇人物的中国棋手。

温州的国际象棋基因

    当丁立人在家门口站上巨人的肩膀,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温州这座城市会有着如此特殊的国际象棋基因。其实早在20年前,国际象棋活动极其活跃的温州,就已经被当时的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国际象棋之城”的称号,从这座城市里已经走出了叶荣光、诸宸和丁立人等中外知名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今年恰逢温州荣膺棋城称号二十周年,谈起温州与国际象棋的缘分,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遍布全球的温州商人。除此之外,温州人奉行“事功学说”,这还是一个盛产数学家的地方,比如苏步青、谷超豪等。这一系列特色在温州融合生长,成为国际象棋盛行的土壤。温州市体育局局长亓宾对这个城市的特殊基因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同时政府部门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引导,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良好模式,以及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又成了国际象棋在温州蓬勃发展的无形推手。”
    在温州有着非常活跃的国际象棋市场化培训机构,同时很多幼儿园和小学能够让孩子们得到国际象棋启蒙教育。2010年为庆祝温州“棋城”命名15周年,温州市国际象棋协会创办了首届棋城杯国际象棋大奖赛,来自温州、宁波、杭州、深圳、厦门等地的小棋手踊跃报名参赛。从第二届开始这个比赛由温州市体育局和市体育总会主办,比赛规模也随即翻倍。
    就在丁立人与格尔凡德的特级大师对抗赛在温州举行之际,第六届棋城杯国际象棋大奖赛同期在温州举行,比赛的主角已经是“00后”。在暑假里,国际象棋成为孩子们最好的玩伴。

蓬勃生长的榜样力量

    除了棋城杯之外,以棋后诸宸的名字命名的诸宸杯已经点燃了众多小朋友的国际象棋梦想。在温州,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棋后诸宸被众多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所熟知。继诸宸之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的丁立人,正一步步迈向职业生涯的巅峰,他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小棋手视为学习的榜样。
    在今年由丁立人领衔的中国队夺得世团赛男团冠军之后,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象棋队总教练叶江川就表示,今后将会给丁立人、余泱漪和韦奕等年轻棋手创造更多机会,争取让中国棋手早日实现问鼎世界棋王的梦想。在多方努力下,这次在丁立人家乡举行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对抗赛被很快促成,本次比赛是由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浙江省体育局和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体育局非奥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温州市体育局、鹿城区人民政府和温州都市报承办。
    今年47岁的格尔凡德是国际象棋领域的传奇人物,6年前勇夺国际象棋世界杯冠军,曾多次打入世界冠军候选人赛,并在2011年的候选人赛中赢得向棋王阿南德挑战的资格。目前丁立人与格尔凡德的等级分已经不相上下,不过后者大赛经验丰富、特别是拥有世界冠军对抗赛的特殊经历,因此这次比赛对丁立人有着非同一般的锻炼价值。

棋逢对手精彩不断

    尽管格尔凡德名声在外,私下里却是平易近人,他对这次对抗赛分外重视,提前5天来到温州备战,期间他还来到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陪小朋友们下指导棋。在传播国际象棋文化的同时,格尔凡德也切身感受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他收获了极具本土特色的瓯绣制品以及由浙江星球棋牌公司精心打造的陶瓷制品的国际象棋。身为本土棋手的丁立人则是在儋州国际象棋超霸战结束以后才匆匆赶回家乡。棋逢对手,比赛前两轮双方连续弈和,特别是第二轮两人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迅速结束战斗。
    转折点出现在第三轮,这盘对局轮到格尔凡德执白先行。“在开局选择上虽然有点被动,但是我的双象很有潜力。”棋局按照丁立人的作战意图顺利推进,“我尽量走得快一点,给他造成压力。”反观格尔凡德从第五回合开始就频频长考,十几回合过后,丁立人在时间上已经领先半个多小时,第一时限即将结束时格尔凡德遭遇了时间恐慌。
    “三十多回合以后,他因为时间紧张非常难受,当时局面还是差不多,不过他随后选择了冒险进攻,我那几步棋走得挺好的,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丁立人说,“他可能g4g5这个计划有点冒险,不这样的话,他也稍微差一点,接下来可能是象e4不太好。”格尔凡德的这几步疑问手给了丁立人一举确立优势的机会。不过在被动局面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顽强。直至第75回合,丁立人才在多两兵的车兵残局中,逼迫格尔凡德放弃抵抗,这盘棋耗时长达5个多小时。
    高手对决,一旦占得先机,对手将很难翻盘。19日下午第四轮比赛如期举行,背水一战的格尔凡德拼尽全力也没能扭转局面。而丁立人在有平稳和棋机会的情况下临场并不保守,他敏锐捕捉战机再次击败对手,从而以3比1的总比分战胜格尔凡德,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葛会忠)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