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赛看发展 武校散打有进步亦有不足

    作为全国武术学校的传统赛事,今年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武术学校散打比赛,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各省市武术学校发展态势的窗口。赛事期间,记者分别采访了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本次赛事仲裁委员会主任曾于久,以及国际级武术裁判、本次赛事副总裁判长庄海,对武术学校散打项目现状及运动员特点进行了分析。

基本动作规范有提高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观看武术学校赛事的曾于久在观看了这次比赛后有很多想法,他告诉记者,以前看武校运动员的散打比赛,感觉他们的技术普遍比较粗糙,无论是腿法还是摔法,都不是很规范,而隔了一些年后再看今年这次比赛,他发现参赛的69所学校的运动员无论训练程度高低,普遍在基本动作的规范性上有显著进步。曾于久认为,武术学校是武术项目的后备人才基地,而青少年的关键和重点就在于打基础,动作规范了发展空间就会增大。
    曾于久说,这批年轻运动员上场之后敢打敢拼的劲头也让人欣喜。他介绍,一般来说散打项目运动员在技术发展上会有个过程,最初业余时大多是胡打乱拼,有了一定比赛经验后他会以防守反击为主,具备很高水平后会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今年参赛的这些武校散打运动员在实战比赛中也开始采取主动进攻战术,这对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很有好处。
    曾于久认为,主动进攻打法对运动员动作的规范性、技术的精益求精程度以及身体素质及思维、技巧、战术等要素的要求都很高,而如果做不到这些很可能被对手打反击成功。他说,选手敢于主动进攻,本身就说明了他已经具备有了一定素质和能力,反映了他们在平时训练中的积累。

灌输正规程序养成好习惯

    庄海介绍,全国武术学校比赛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参赛基数较大,这源于其项目自身巨大的习练人数,其他项目很少有武术这么多的习练人数。庄海说,今年全国武术学校散打比赛参赛人数甚至比全国锦标赛的人数都多,人多、队多、水平参差不齐、队员年龄小、对规则理解还不成熟,这些都是执裁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
    据了解,针对参赛人员特点和比赛实际,本次赛事总裁组和裁判组在集体学习中形成不少共识,诸如一些动作已经做出、没有防守、听声音没那么响的情况,该给分时也应该给分,而判罚尺度则较全国锦标赛要稍微宽松一些。庄海说,本次裁判组在礼仪、礼节上强调得更多一些,因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要始终对他们灌输正规比赛的程序,让他们养成好习惯。
    目前,散打赛事在运动员服装、护具的规范问题上取得不少进展,庄海说,目前看拳套松落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这主要是通过护手绷带的紧固,同时在规则上也对拳套松落的现象给予处罚,使运动员无法再将拳套松落当作一种战术或策略。拳套必须保持始终在手上,以确保比赛连贯性。庄海说,目前看还需要解决一下运动员掉护齿的问题,需要从技术和规则上进行相应改进。

武校是武术发展的根基

    曾于久、庄海都认为,武术馆校是武术发展的根基,把这个基础打好了,武校学生一级一级往上发展会很顺畅。本次赛事曾于久也发现目前的武校还是有不少优秀苗子,尤其在男子方面,他说从一个教练的角度看,不少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
    不过他们也都认为小运动员的技术还是有点粗糙,庄海说,有的运动员接了腿后不会摔,在场上纠缠十几秒都摔不倒对手,让看的人都着急。他认为,这是一些学校平时训练时对技术细节“抠”的程度明显不够,大家都冲着“稳准狠”去了,这样比赛的观赏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曾于久则认为,可能是青少年赛事的缘故,小运动员体力、身体发育还没成熟,他们使用动作的频率还不是那么快,比赛中组合动作比较少,并且很多时候没有连续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因此在比赛交手中,连续进攻相对较少。曾于久说,从这次比赛看,这些运动员在一个回合的进攻与防守中,动作的设计与组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小选手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劲头还是让曾于久欣慰,他说,虽然质量和力量上不如成年运动员,但这些孩子各种技术在场上都敢用,包括蹬腿、揣腿、击打头部以及摔,“技术不完善可以改进,但只要敢用,就会有提高。”
    曾于久说,整个比赛总体来看,各省市武术学校散打项目的实力和发展水平与其省市专业队武术散打发展有一定的可比性,尤其河南、山东这些传统散打优势地区,武术学校散打项目发展还是很不错的。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