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亚洲球王李惠堂

    1934年5月,第十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中华足球队4比0战胜日本队夺得冠军,豪取9连冠,当时球队队长、亚洲球王李惠堂“铁脚震日寇”的传奇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李惠堂的时代曾是中国足球的黄金时代,他的体育精神和爱国情操也一直为人赞颂。

幼年球王苦练成才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号鲁卫,祖籍为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据考证,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是我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德瑞传教士于1873年就开始在当地传授足球技艺,并很快普及到周边地区。李惠堂4岁时随母亲到家乡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祖宅“联庆楼”居住,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很快就融入当地的足球氛围中。由于当时缺乏足球器材,他只好用梅州当地特产的柚子当球并光着脚丫子苦练,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凭着这段童年经历打好的足球基础,他得以在回到香港后迅速崭露头角,得到香港南华足球队赏识。

战绩卓著获球王美誉

    1921年,16岁的李惠堂加入南华足球队,很快成为中国足坛的神话,当时的中国足球队在亚洲已无对手。李惠堂征澳洲、打日本、进南洋,一路披荆斩棘,为中国人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也让李惠堂赢得了“亚洲球王”的美誉。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流行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1976年李惠堂同来自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联邦德国《环球足球》杂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了1860个球。

体育救国 鼓舞士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重伤初愈的李惠堂在香港参加球赛赈济内地,表现雄风依旧。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侵占。日军找到李惠堂要其踢球比赛,李拒绝参加。1942年,汪精卫为庆祝伪满建立十周年,特命外交部长褚民谊和宣传部长林柏生联名给李惠堂致电,拟派专机接李惠堂和南华足球队到南京和满洲各地巡回表演,并留在南京主持体育政务。李惠堂亦坚决拒绝,并辗转月余经澳门、桂林、曲江回到老家梅州五华,并在大后方开始“体育救国”。是年春节,李惠堂在“联庆楼”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回到家乡后,李惠堂组建五华足球队和建航足球队,在兴宁、梅县和韶关、重庆、成都、昆明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资金救济战孤、支援难民,为抗战募捐出赛达138场,在重庆还担任了青年军体育委员会常委兼体育总教官,被授少将衔。对此他曾留下“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的诗句。李惠堂的义举既彰显了民族气节,又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士气。

读书人的傲骨 运动家的风骨

    抗战胜利后,李惠堂回到香港,并先后当选亚洲足球协会副会长和国际足联副主席,这是目前世界足坛上华人享有的最高荣誉。李惠堂驰骋足坛之余潜心致学,中英文均有高深造诣,既能用中文填词作诗,又能翻译英文或用英文演讲。他1928年开始写书,以“半生只问球圈事,岂为穷愁始著书。灯火更筹忘世乱,独怜囤内米无余”的精神,著有《足球经》等6本足球书籍,诗集《鲁卫吟草》和一些随笔文章等。有人说李惠堂是脚踢足球,手写文章的怪杰。
    李惠堂,不愧为一代球王!

(李小德)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