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亚锦赛折桂中国足球的宫鲁鸣在哪?

    小长假期间,两条新闻很值得玩味:其一是中国男篮在本土教练宫鲁鸣的带领下重夺亚洲冠军,宫帅的“三从一大”训练法也从以往的“落后倒退”重新被定义为“最适合中国篮球”;其二则是刚刚前往荷甲球队海牙履新的中国足球教练高洪波受到荷兰媒体质疑,认为其水平有限,不过是俱乐部中方投资人派来“打酱油”或者“监视”球队的。
    两条新闻情绪相左、内容不同,但却传递出了类似的精神气质:本土教练,在篮球、足球这样职业化程度强、关注度高的领域,都是相对尴尬的存在。
    好在倔强的宫鲁鸣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本土教练的能力,诚如同样作为本土篮球教练翘楚的王非所说,其实本土教练更了解中国篮球的所需、所想。
    问题是,篮球能拥有“宫鲁鸣”,为什么足球没有?
    长久以来,一提到国内优秀本土年轻教练,似乎就只有高洪波一个选择,可就是这样一个“最优秀的”,之前也曾遭遇过“国家队‘被下课’”、在国内多支俱乐部“流浪”的局面……此番前往荷兰,虽说“助理教练”的身份并不扎眼,他本人也一再表示是去“学习”、“提高”,但最终还是落得个荷兰方不屑睥睨的结果。
    归根结底,还是各方缺少对中国本土教练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尊重。诚然,在专业领域,无论是篮球教练还是足球教练,都有不足的地方,尤纳斯、扬纳基斯、霍顿、卡马乔自然是国际舞台也有头有脸的“大咖”,但对于中国足球的理解,对于中国球员把控,他们却有先天的不足。篮球不是我的专项,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直接佐证,单说卡马乔,其对于国内某些俱乐部因为自身备战的原因不愿意派遣国脚球员进入国家队一事就很不理解,也从未就此事和俱乐部进行过沟通,认为“那只是足协自己的事情”;而在国家队集训期间,他也鲜少和球员进行个人沟通,最常用的一句话是“我和球员不存在私人关系,我们就是工作合作。”这样的做派,或许在职业足坛吃得开,但在中国足球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他下课的最直接导火索。
    相比于他们,中国本土教练履新的第一件事大都是和球员沟通,记者接触的最近两任本土国家队教练高洪波、殷铁生都是如此,殷铁生在前往国家队报到的时候,甚至连衣服都没换,就忙不迭地走进每一个房间,和他的弟子们闲话家常。
    温格有句名言,足球教练是战术大师,但更重要的是心理调节大师。作为心理方面的专家,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出球员为这支球队全力以赴的雄心和决心。佩兰治下的国家队,最近招入了李金羽,按照李金羽自己的说法,就是协调和球员间的关系。与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给本土教练更多机会,让他们当好“心理调节大师”?
    或许,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对于国外教练,尤其是足球教练有先天的向往,认为其水平远高于本土教练。但从中国足球数十年的发展经验看,国外教练当然有其优势,但也有不容忽视的短板。国外教练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足球水平,但以其“打工者”的身份,很难做到真正投入和融入,如此情况下,我们自然要培养、相信本土教练,因为只有他们才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君不见当宫鲁鸣治下的中国男篮登顶亚洲之巅,有多少人为此欢欣鼓舞、击节欢庆……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