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拉松总结会 “全”盛北马在路上

    今年夏天,田径成为中国体育界的焦点,继8月份的北京田径世锦赛之后,第35届北京国际马拉松又在9月20日盛装登场。今年的北京马拉松正式进入“全马时代”,吸引了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人报名,其中大众报名人数再创国内马拉松新纪录,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经过抽签最终选取了3万名选手参赛。组委会还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救助儿童会等17家公益组织开展公益合作,共1700余人参与了“为公益而跑”,人数创历届新高。最终,本届比赛在赛制创新、竞赛组织、选手服务、新闻宣传、市场营销及周边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社会影响力、媒体关注度、话题讨论量在中国群众体育赛事中均名列前茅。 
    北马总结会后,记者专访了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他对本届赛事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对于记者关心的一些问题,也给出了解答。他首先表示“作为拥有35年历史的国内最传统自主品牌赛事,北京马拉松引领了全民健身尤其是跑步运动的发展热潮,向世界各国跑者展现了首都深厚的人文底蕴及优美的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备受专业和业余选手关注和喜爱的盛大体育节日。作为全国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者,我们也很高兴看到这种局面。”     
    任何一项赛事的成功,都离不开品质的提升。今年组委会就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改进工作,为北马增添了更多亮点,最显著的就是让赛事率先迈进了“全马时代”,“这次改革是与时俱进,水到渠成的,据统计,共有26294名选手在关门时间内完成比赛,完赛率约为88%,这从侧面反映了目前选手竞技水平普遍提高的现状。这也是一种锐意进取的成果,全程马拉松是国际大满贯赛事的主流,代表马拉松运动重归本质。北京马拉松改为全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一个品牌赛事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寻求更大竞争力的态度。”王大卫说。   
    第一届全程北马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周密的组织和完善的保障,组委会配备了超过标准3倍的物资予以保障选手顺利完赛,其中包括356名裁判员和4050名志愿者,在安保方面组织了公安民警2609人、武警2200人、保安员3043名及安保志愿者3300名负责安全保卫、秩序维护以及运动员入场前初验工作,保证了赛事的安全、有序;在医疗保障方面,设立了完善的医疗救护体系,比赛沿途中有近2000人接受了擦伤、扭伤、拉伤等不同程度的简单医治,少量运动员送院治疗,无运动员死亡事例,无其他意外事故发生;环保方面,通过硬质隔离和志愿者管理等方式确保红墙区域的环保和清洁,志愿者在运动员经过后即刻进行赛道清洁,像天安门广场的约200名环保志愿者就是在选手跑过后不到5分钟即完成广场清洁,沿途志愿者同样同此,起终点及沿途布置了859个厕位以及超过175个垃圾箱,使清洁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除了为选手提供外在保障外,今年的北马还加强了选手的个性化体验,比如首次在《赛事手册》上刊登了所有志愿者和选手的名字,将印有选手完赛成绩和名次的报纸免费邮寄到家,为选手参赛服印制个性化标语,赛后提供按摩、足部冰敷等各项服务,为所有选手发送个人感谢信、安排轮椅选手体验参赛等,组委会还通过高频次地使用官方微博、微信、邮件和短信等方式向选手传递信息资讯,仅官方微信便撰写发送120余篇。有目的地就注意事项,如比赛当日天气情况、赛前训练饮食、量力而行等进行温馨提示,得到好评。“细节决定成败,参赛选手都有荣誉感和自我实现的个性化需求,组委会的这些服务彰显的其实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办赛精神,塑造了有温度、有情怀的北马形象。”王大卫说。
    马拉松已经不仅是简单的奔跑,更成为一种文化。今年北马全新打造的博览会令人耳目一新,展会吸引了国内外各大跑步相关产业品牌、赛事品牌参与,为期3天的“路跑学院”以讲座传授、动态体验方式,带领跑步爱好者真正深入马拉松产业生态,组委会还开展了数期训练营活动,联合中国邮政推出了35周年纪念邮册。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届北马受到了参赛者以及媒体的普遍好评,有效扩大了赛事的社会关注度和品牌影响力。”王大卫说,据赛后收集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50秒时长报道了北马盛大开赛;《东方时空》节目以1分11秒时长肯定“北马进入全马时代”;人民日报、新华社赛后分别发表评论文章《精品赛事要靠时光淬炼》、《北马引领路跑热提质升级》给予北马以肯定。人民日报评论说“北京需要像北京马拉松这样应势而动的传统赛事,国内方兴未艾的马拉松办赛热潮又何尝不需要像北京马拉松这样的标志性赛事进行有效引领。”此外,来自网络的很多自媒体、公众号也对今年的赛事“点赞”。    
    当然,任何赛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会保证令所有人满意,今年部分选手和观众就点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关于35公里点供水不足的问题、博览会最后一天入场拥挤的问题、收容车和选手并道而行的问题以及起点拥挤、起跑区与功能区混在一起的问题。实际上,对于大部分反映的问题,组委会之前都有考虑到,最后之所以出现,有些确实属于工作还需要改进,有些则是受制于客观因素。但无论如何,对于大家的意见,中国田径协会都非常重视,通过中国体育报等机构进行了舆情的全面收集和整理——甚至包括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舆情,并专门提交给了马拉松委员会及赛事会员。   
    “客观来说,要办好一届有三万多人参加的国际马拉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和挑战都很大,何况北马今年是第一次只设全程,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所以,成功的经验需要继续巩固,对于大家反映出来的问题,中国田径协会也会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态度去面对,不管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组织者都要增强危机意识,时刻反省和审视自己的工作。即便遇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和意见,也要本着无则加勉的态度,引起足够重视。接下来,中国田径协会将与马拉松委员会及相关会员单位研究进一步提升赛事品质的措施和计划。”王大卫表示,“马拉松运动目前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仅是对于北京马拉松,对于其他中国田径协会主办的其他赛事,我们也要保持同样的态度。只有这样,中国马拉松运动才能发展得更加健康壮大。”

(刘小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